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esechines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合,是把二者作为一个有着历史延续性和内在规律性的完整历史过程,对其历史演变的线索进行重新审视和梳理,进而建立新的研究框架。本文整合研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建筑历史,通过揭示中国现代建筑从发轫到第一个高潮的历史过程,追溯和探寻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建筑得以自发延续的历史源头。正文共分六章,前三章为第一部分,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战争的多维社会环境下,分三个阶段考察中国现代建筑从初始到高潮的历史过程。第一章,1900—1926年,现代建筑的发轫与萌芽。把这一时期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的初始期,考察发源于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进程:现代建筑技术体系的引进,城市的早期现代化、新式建筑教育和新型建筑师的产生、传统建筑文化复兴以及现代建筑风格的萌芽等。第二章,1926—1937年,现代建筑的发展与成熟。把这一时期“中国固有形式”建筑作为具有折衷主义性质的建筑文化现象,揭示其产生的政治、文化根源和内在的矛盾性,揭示其向现代建筑演变的必然性。通过对这一时期现代建筑思想的传播、中国建筑师建筑思想的转变等方面的论述,揭示中国现代建筑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第三章,1937—1949年,现代建筑思想的活跃与高潮。把这一时期作为榫接1937年抗战前中国现代建筑的实践高潮与1949年之后现代建筑自发延续的重要环节,通过战时建筑界对“固有形式”的反思、激进的现代主义、现代建筑教育、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师的社会关怀意识等方面内容考察抗战爆发后中国的现代建筑思潮。 第二部分共分二章,从商品经济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阐述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建筑的社会基础。第四章,通过剖析1920、3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实践与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商业化、商品化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建筑商业化与<WP=5>商品化对这一时期现代建筑兴起的经济驱动作用。第五章,阐述20世纪上半叶西方建筑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现代建筑意识的建立过程。通过论述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因素,揭示中国现代建筑兴起的文化土壤。第三部分为第六章,是论文的总结,分三个重大历史阶段对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的整个历史脉络进行回顾和总结
其他文献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经济,知识型员工掌握知识、创造新知识,是知识经济的主体。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旋律。论文通过分析知识型员工的出
目的探讨眩晕宁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 sufficiency,VBI)患者血清SOD、MDA及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用比色法测定健康对照组、对照组、治疗组血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应社会进步与发展需要而采用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策略体系及运行方式。在这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的培养理念、教育定位、专
温度控制对于大型工业和日常生活用品等工程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传统控制理论与智能控制理论相结合应用于温度控制的实际工程中。 首先,设计出系统的硬件构成,然后
在严重的油藏非均质情况下,高含水开发期,双河油田地下剩余油潜力具有“厚度薄、分布零散、面积小、油层物性差、驱替能量低”的特点,再采用加密、层系细分等传统井网调整技术来
前面提到了不化妆人士的深层清洁问题,其实他们也都意识到偶尔进行深层清洁的必要性,其中包括许多男士。在他们看来,一种传统的深层清洁毛孔的方法是做面膜。典型的思路就是,
现有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网络已经扩展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目前用户数量最大的移动通信系统。而中国是拥有数量最多的GSM移动用户的国家。尽管GS
大连市自1985年开始推行社会养老保险以来,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女工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随着社会生产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Ⅰa组14例(患者出现颞叶沟回疝时行去骨瓣减压术),Ⅰb组12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内减压术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例重症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内减压术,以清除坏死脑组织为主,并对清除的脑组织行病理学检查。9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