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和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 Van Tiegh.)是我国濒危的松科植物,分别为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植物。由于种群自然更新能力低下,它们已处于严重的濒危及渐危状态。本课题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探讨并建立了银杉再生植株诱导体系,对改善该树种的濒危现状和开展其它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结合菌根学研究方法和组织培养技术,诱导出了银杉组织和器官水平上的拟菌根结构,为该物种的其它基础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实验体系;建立了秦岭冷杉的人工菌根诱导系。本研究为寻找一条濒危松科植物种群复壮的途径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1.银杉再生植株诱导体系的建立 利用银杉幼苗的茎和根作为外植体,在含有0.5mg/L BA和2.0mg/L 2,4-D的改良MS(MMS)培养基中诱导出了不定芽,而且发现培养8周幼苗的茎段分化率最高,达到了35.3%;将已发芽的银杉幼苗培养在含有0.2mg/L BA和0.02mg/L NAA的MMS培养基中,只在萌发后3-4d幼苗的茎部直接诱导出了不定芽。随后,在添加了0.03%活性炭和13.3g/L蔗糖、大量元素为MMS培养基的1/2、其它元素与MMS相同的改良MMS培养基中,不定芽得到了伸长,并在含有0.5mg/L NAA的MMS培养基中生根,生根率为37.5%。将生根后的再生植株栽培在日光温室中的人工基质(珍珠岩∶蛭石∶园土=1∶2∶3)内,其长势良好,建立了银杉的再生植株诱导体系。 2.银杉拟菌根诱导系的建立 将银杉茎段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和去根幼苗上分化出的不定根与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共培养在含有0.1g/L葡萄糖的MMS培养基中,建立了银杉与土生空团菌的离体拟菌根培养系。愈伤组织接种4周后,在其细胞间隙可以看到菌丝以及网状菌丝体,但接种8周后没有形成典型的哈蒂氏网,而是一种初级的拟菌根结构;而不定根接种8周后,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菌丝套和哈蒂氏网,形成了典型的拟菌根。本研究首次在无菌条件下诱导形成了银杉根、愈伤组织与外生菌根真菌的拟菌根,这个培养系统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银杉菌根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系。 3.秦岭冷杉人工菌根诱导系的建立 利用离体培养方式诱导了秦岭冷杉与土生空团菌外生菌根的形成。秦岭冷杉的种子经过70%酒精、0.2%HgCl2溶液以及30%H2O2溶液的多重表面消毒后,发芽率达到了33.3%,并得到了生长良好的幼苗。将土生空团菌接种于萌发后培养8周的秦岭冷杉幼苗的侧根旁,10-11周后,可以观察到典型的外生菌根特征,即侧根上有由外延菌丝体形成的菌丝套和由内延菌丝体在皮层细胞间形成的哈蒂氏网。这一方法有望为秦岭冷杉的菌根学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