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集中表现,是典型的资源一环境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中国经济发展在此系统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蔓延,耕地占用,城乡之间为土地级差收益分配展开博弈。要克服这种城乡之间分割对立局面,必须更新城乡发展理念,探索新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是土地利用符合城乡协调和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的迫切需要。德国巴伐利亚州自70年代就提出“城乡等值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并根据土地属性和功能确定土地利用,使土地资源的配置在满足经济发展、国民生产各部门需要的同时兼顾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满足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国内外学者对城乡土地利用问题的探讨研究多数局限于城乡土地利用的某个侧面上,只是站在城市或者乡村之中的一端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或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真正将城乡用地作为一个整体,基于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局面探讨城乡协调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诉求方面研究很少,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更是风毛麟角。尽管中德两国在制度、发展阶段存在差异,但德国城乡协调发展理念及实践对于现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仍具有非常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论文研究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分析了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随后在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确定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明确了研究框架。 第二章对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的进行理论分析。本章在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区位论及“核心-边缘”型城乡空间发展不平衡理论基础上,从内涵上界定了文章涉及到的关键词城与乡、城乡发展以及土地利用,并重点分析了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中的三大行为主体(政府、企业、城乡居民)和影响因素(政策制度变革、城乡居民迁徙、产业结构变迁)。 第三章作为论文的背景知识介绍,分别对德国巴伐利亚州和山东省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概况、城乡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禀赋、城乡土地产权及管理制度、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与诉求进行探讨。 第四章对德国巴伐利亚州城乡发展模式研究。本章基于笔者远赴德国实地调研所搜集到的一手资料提炼出巴伐利亚州城乡等值化理念提出的背景、原则、目标及其特征,并进一步剖析了巴伐利亚州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城乡空间网络化体系、有效的交通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及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完成城市反哺乡村、工业带动农业的过程,并着重分析巴伐利亚州实现“城乡等值化”的手段——乡村土地综合整治,逐渐缩小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生态基础设施享用水平、公民生活品质,从而加强城乡相互依存关系,促进城乡发展更趋协调。 第五章在第二、三章理论分析和第四章巴伐利亚州城乡发展模式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组合分析法构建出一套包含6个子准则及13个表征指标的评价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指标概念。本章在确定评价目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的基础上,对评价体系的指标因子逐一进行解释论证,并采取Delphi和AHP的组合分析法对各指标赋予权重,将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后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求取各指标隶属度并建立模糊评判矩阵,求取各指标综合集成本文要评价的综合指标值一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 第六章实证分析部分。利用实地调研和访谈等多种方式搜集到的两省州一手数据对第五章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经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德国巴伐利亚州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等级始终处于高级协调(协调度Y>0.8)等级中,山东省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处于非协调阶段(协调度Y<0.4),但两省州整体协调水平呈逐年增长趋势。该评价结果与巴伐利亚州及山东省城乡发展及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完全相符,证明本文构建的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对城乡发展及土地利用进行评价的目的既要对城乡土地利用协调水平进行评判,还应找出城乡土地协调利用的障碍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对现行土地利用行为与土地管理政策进行调整和改进,因此,本文引入“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三个概念进一步对山东省和巴伐利亚州城乡土地利用进行障碍诊断,根据障碍因素提出山东省提高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等级的对策建议,即增加公共财政对乡村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投入,发挥财政金融杠杆作用;基于城乡土地基尼系数变化趋势调整土地开发利用结构;结合城乡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内涵挖掘,带动城乡关系协调发展。 最后结论部分,笔者基于文中对德国巴伐利亚州城乡等值化发展模式的深度剖析及实证经验,从国家层面对中国城乡发展及土地利用提出五点政策建议: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理念建立空间发展规划体系;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与耕地保护指标挂钩;发挥企业和高校诱导聚集经济作用;扩大土地整理职能,挖掘村庄建设潜力;释放土地的资产和资本功能,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 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 第一,通过在德国实地调查和统计数据、文献资料搜集,获得德国巴伐利亚州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一手资料,系统梳理了其城乡等值化发展理念原则、目标及其发展演变路径、实践操作及效果评价等内容,并从社会公平性、经济可行性、资源保护性三大维度解读了该理念的内涵特征及组织架构,为山东及中国城乡土地实现合理高效利用、缓解保护与发展之矛盾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视角。 第二,系统对比分析了巴州和山东省在城乡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土地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及诉求等一些涉及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模式的关键性背景因素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考虑山东省的现实情况提出了现阶段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要求,为中国有选择的借鉴德国经验、走出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第三,综合考虑社会公平性、经济可行性、资源保护性三个维度构建了一套评价城乡土地利用协调程度的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城乡人地资源配置协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土地产出率协调高效、城乡用地结构合理、城乡生态用地存量保护及城乡地均环保投入六个子准则及十三个表征指标,本指标体系共分为四个层级,全面总结了城乡协调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多方面要求,区别于以往的类似评价性研究所采用的视角且更具综合性。 第四,深入发掘并提炼出德国巴州在促进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理念及路径,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组合分析法从社会公平、经济可行和资源保护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首次引入“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三个概念进一步对山东省和巴州城乡土地利用进行障碍诊断,据此提出了山东省提高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等级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