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雷暴活动规律及雷灾特征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iyiyaya13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暴是常见的强对流天气,其造成的危害成为仅次于洪涝和地质灾害的又一大气象灾害。研究雷暴活动规律及雷电灾害特征对防雷减灾工作及雷电长时间尺度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雷暴活动的强弱已成为表征一个地区基本气候特征的参数之一,目前研究雷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人工观测资料雷暴日的研究和雷电定位监测网自动观测资料的研究。本文以广州为例,通过线性分析、相关分析、M-K突变分析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广州地区雷暴的活动规律,并结合近7年发生的雷电灾害实例,研究了雷暴活动与所致雷灾之间的关系,以期望为雷电气候预测提供依据,同时为防雷减灾工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尽可能地将雷灾损失降到最低。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广州地区近50年五个代表观测站的逐日雷暴日资料分析出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主要研究了年际、月际及季节规律,包括气候倾向率和气候趋势系数的定量计算,突变检验,周期规律,雷暴初(终)日保证率及雷暴持续时间的计算等;2.利用雷电定位监测网的探测资料分析出雷电发生的密度与雷电流强度分布特征:包括雷电密度(本文仅研究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地闪密度)的时间分布(包括年、月、时)和空间分布特征,雷电强度(本文用雷电流幅值的大小来表征)的时间(包括年、月)和空间分布特征;3.利用广东省雷电灾害汇编中的广州雷电灾害实例分析出雷电灾害的发展趋势及所呈现的特征:包括近7年雷灾事故发生的总体趋势,雷灾的种类分布特征,人身伤亡事故发生所具有的特点,雷灾发生的地域性及造成的经济损失特征,雷灾的典型特点及成因等;4.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雷暴活动的规律和雷电灾害特征之间的关系,给出雷电防御指导建议:雷电灾害的分布在时间上和雷暴日、雷闪频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每年5~9月和每日的13~19时是雷暴高发时期,是预防雷电灾害的重要时段;雷电灾害在空间上与雷闪频数和雷电强度均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说明雷灾的发生不仅与雷暴自身活动有关,还可能受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应重点加强郊区的防雷,特别是农村的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应重点加强和完善弱电设备的防雷,以防雷击电磁脉冲带来的危害。
其他文献
捕食者-食饵动力系统模型的定性研究是种群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在生态平衡,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治理,以及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国内外
至今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Ia型超新星以及大尺度结构的观测的结果都表明我们如今的宇宙正经历一个加速膨胀时期。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物理学家引入了一种新的能量概念——“暗能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捕食与被捕食行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遍现象。自上世纪Volterra和Lotka构造出捕食—食饵模型后,捕食—食饵模型就深受很多学者的关注。大多数学者都是在原有的
本文主要的工作是,利用无网格算法来求解几类双曲型电报方程的数值解。双曲型电报方程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偏微分方程,在电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声学以及微波技术等众多领域有
在对系外行星及恒星的探测中,传统的望远镜无法对系外行星进行直接成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行星光的光强要远远小于其围绕的恒星光的光强。星际日冕仪(Stellar coronagraph)作为一
K+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之一。植物对钾离子的吸收通常由根细胞质膜上的低亲和性K+转运系统和高亲和性K+转运系统共同完成。野生商陆是一种钾含量极高的植
多基因单表达载体的转化是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以卡那霉素作为筛选标记,利用植物表达载体p096899(含有BtCry1Ac和NTHK1)、p09687199(含有BtC
生物信息学是利用数学、统计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来研究生物学的问题的学科。它研究的一个重要准则是,结构决定功能。类似结构往往有类似的功能。当前已知结构的蛋白质数目
石墨烯自2004年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Andre Geim教授和Kostya Novoselov博士实验上首次成功制备以来,因其具有反常量子霍尔效应,Klein隧穿等奇异电子输运性质及其在纳米电子器件
电感、电容、电阻是在电子电路中常用的三种无源器件,作为其中之一的电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感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力电子、电压控制的振荡器、滤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