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刺蔷薇——论林语堂的幽默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pup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的幽默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三十年代就曾有林语堂的幽默风潮,九十年代以后林语堂幽默热再度兴起。对于什么是林语堂的幽默,为什么会有林语堂幽默热这一文化现象,已有众多评价和解释。但是已有的幽默研究还相对薄弱,难以真正弄清林语堂幽默到底是什么,也无法很好回答为什么林语堂的幽默能够在沉寂六十年后再次兴起,重新成为一股文化热潮。   本文从研究林语堂幽默的内容出发,进而引出对三十年代林语堂幽默风潮这一现象的解读,指出林语堂幽默风潮的产生既与当时酷烈的文化管制环境、上海都市繁荣的商业文化氛围、以及人们对所谓幽默作品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密不可分;也与林语堂作为一个西洋文化中产生的“自由人”这一特殊情况密切相关。   本文试图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在西方幽默视野和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下研究林语堂的幽默。在西方幽默视野下,通过对幽默与讽刺、幽默与自由等关系的探讨,以及对林语堂与梅瑞蒂斯之间影响存在的分析,指出西方幽默的本质是基于自由主义传统下对现实的解构和讽刺。而林语堂幽默由于缺乏自由和摒弃讽刺,并非西方意义上批判现实的幽默。在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下,通过比较林语堂与鲁迅、老舍等选择幽默的作家的作品,进一步指出,林语堂幽默其实代表了三十年代部分中国人在当时的一种文化取向。客观上,林语堂为五四以后部分中国人如何摆脱文化困境提供了一种所谓“幽默”的解决方式。出国以后的林语堂并未再提倡幽默,他的幽默也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九十年代林语堂幽默热的再次兴起在大环境上有许多与三十年代的相似之处,在理想主义破灭和现实政治环境逼仄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异化压力使人们再次寻求所谓“幽默”的心灵解脱。   从更深层次来看,林语堂幽默热之所以一再发生,从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受西方文化冲击、千回百转寻找出路的大背景分不开的。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林语堂的幽默成为了一部分人寻求应对中国文化困局的一种选项,尽管这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所谓幽默根本难以在推动中国文化转型中发挥作用,但只要这个文化转型的过程没有完结,一旦机缘巧合,林语堂的幽默就会一再成为部分中国人的文化选项。
其他文献
“来”和“去”作为基本词汇,在很多语言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语言中两者的功能和意义不尽相同。近些年来,对“来”和“去”的研究再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的方法和理
爨乡古乐以滇东为涵盖地域,以爨的流变历程为其演化背景,呈现出鲜明迥异的个性特色。本文首先梳理爨乡古乐的源流,并从总体上概括了爨乡古乐所普遍使用艺术手法。其次结合对爨乡
以新类词缀为标记的大量新词族的出现已经是一个醒目的现象,对新词语的观察和研究,对新时期词语的发展和规范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近六年来新出现的词语中较为活跃、影
铁凝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位领军人物,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从她三十多年的文学创作实践看,她的态度不极端、不偏激,她的小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给很多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权衡利弊”、“权其轻重”这样的说法。我们所知道的“权”,不外乎“权变”、“秤锤”等义。但《说文解字》中记载“权”本义为“黄华木”,这一
范稳是云南较有实力的作家之一,1985年毕业于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开始创作,现已出版各类文学作品共计15部,约500万字。作品多次获国内各项文学奖,曾获2003年度“中国作
名词的元语义指的是词库中的名词的初始语义,这是名词短语在具体的表达环境中获得各种指称语义的基础,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名词所呈现的各种句法特征。本文从探究名词的元语义为
在全行业大力开展提高石材企业员工素质,进行石材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进行具体有效的员工素质提高,成了许多企业迈不过去的门槛。故本刊特推出三个石材行业技术等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中国现代小说选本的特征,并对不同时期相同类型的代表性小说选本进行比较研究,总结现代小说选本对现当代小说创作及小说观念的影响,探寻现代小说选本的价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与阿尔巴尼亚于1949年11月23日建立外交关系。以后,差不多整个50年代就是两国关系的“春季”。由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国家、政党不分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