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栽培面积居全国第二位。随着畜牧业和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要求日益增加和提高。病害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常年损失可达6%-10%。而在西南玉米种植区,由于玉米生长期气温高、湿度大,使纹枯病成为该区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免(少)耕措施的实行、施肥水平的提高、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抗病品种的缺乏,纹枯病的发生有日益加重的趋势。本研究就该地区玉米纹枯病菌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我国620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性评价。获得的结果如下:1.对采自西南地区(四川、贵州、重庆、云南)的533份玉米纹枯病病样中共分离、纯化获得275个分离物,经菌丝形态鉴定,其中244个为丝核菌,根据细胞核染色与培养性状观察确定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与玉蜀黍丝核菌(Rhizoctonia zeae)。根据菌丝融合,立枯丝核菌包括五个融合群,分别为AG1-IA.AG1-IB.AG2-2ⅢB.AG4-HGI.AG-5,其中192个菌株属于AG1-ⅠA融合群,出现频率高达78.7%,为优势融合群。玉蜀黍丝核菌融合群为WAG-Z,共29株,出现频率为11.9%。2.选取不同融合群的1~3株菌株进行培养性状观察。结果表明融合群之间供试菌株在培养性状上有较大的差异;各融合群内的供试菌株,在菌落及菌核等的培养性状上有较大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3.对33株不同类群的玉米纹枯病菌用玉米品种川单13进行苗期与成株期的致病力鉴定。苗期与成株期致病力情况基本一致。不同融合群的丝核菌对玉米的致病力差异明显,同一融合群内不同菌株间致病力也存在差异。AG-1 IA对玉米致病力最强,其它融合群均较弱。为进一步验证,用23个品种鉴定4个菌株(不同融合群)的致病力,结果也表明AG-1ⅠA对玉米致病力最强。4.应用通用引物PCR(UP-PCR)技术对我国玉米纹枯病菌不同融合群的菌株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聚类结果表明,不同融合群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菌丝融合群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度。5.用丝核菌强致病力菌株对620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鉴定。在鉴定的材料中未发现免疫和高抗材料,属于抗病范围的材料很少,抗性材料仅有36份,占5.8%。中抗的材料有147份,占23.7%。绝大多数材料属感病范围,感病和高感材料的比例分别为43.4%和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