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B细胞亚群系统解析及CD20hiB细胞在其发病中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B细胞异常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对该疾病进行B细胞亚群系统解析,并探索CD20hiB细胞在SLE发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为靶向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1.收集仁济医院风湿科初发未治SLE患者72例,健康志愿者4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从整体层面解析未经药物干预时SLE患者免疫细胞分布特征;2.对具有完整B细胞亚群数据的54例SLE患者进行重点解析,分析B细胞亚群与临床指标相关性;3.对其中23例患者进行随访,并于第0、4、12、24周分别收集患者外周血,根据病情变化找出最具临床意义的B细胞亚群;4.采用流式细胞术、ELISA法和luminex分别检测B细胞胞内因子和血浆B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分析与临床指标和B细胞亚群相关性;5.流式细胞术分析CD20hiB细胞表型及功能特点,ELISA法检测其特异性自身抗体谱;6.RNA-seq技术分析CD20hiB细胞与经典Bm细胞基因表达谱,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对存在差异的信号通路进行研究;7.免疫荧光法分析肾组织CD20hiB细胞浸润情况,并分析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结果:本研究通过对初发未治SLE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进行整体分析,发现未经药物干预时SLE患者B细胞比例明显升高。通过对B细胞亚群进行系统解析,发现CD20hiB细胞在SLE患者外周血比例明显增加,是除浆细胞外与临床活动性指标及狼疮肾炎(LN)最密切相关的B细胞亚群,在复发/持续活动组该群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病情缓解组,是预测疾病复发的敏感指标。CD20hiB细胞由BCR介导的钙离子信号通路传导能力下降、凋亡增加、总免疫球蛋白分泌能力降低,但具有极强的抗核小体抗体分泌功能,并能促进CD4+T细胞增殖和分泌γ干扰素(IFNγ)。本研究首次发现CD20hiB细胞存在高度活化的m TOR信号通路,这一通路参与调控CD20hiB细胞分化。雷帕霉素可通过阻断B细胞m TOR信号通路而抑制IFNγ和TLR7激动剂R848介导的CD20hi(T-bet+)B细胞生成,并能有效抑制该群细胞抗体分泌功能。首次发现CD20hiB细胞在LN肾组织大量浸润,并与24h尿蛋白、肾功能及活动性指标密切相关,在Ⅳ型LN和肾脏SLEDAI评分最高组,CD20hiB细胞浸润程度最高。结论:CD20hiB细胞在SLE患者比例增加,与肾脏受累和疾病活动性指标密切相关,是评价疾病复发的敏感指标。CD20hiB细胞在LN肾组织大量浸润,其可能通过分泌抗核小体抗体、促进CD4+T细胞增殖和IFNγ分泌而参与狼疮病变、导致狼疮肾炎发生发展。CD20hiB细胞存在高度活化的m TOR信号通路,这一通路参与调控CD20hiB细胞分化。雷帕霉素通过阻断m TOR信号通路而抑制IFNγ和R848介导的CD20hi(T-bet+)B细胞生成,并能有效抑制该群细胞抗体分泌功能。而抑制T-bet生成及CD20hiB细胞抗体分泌,可能是雷帕霉素参与改善狼疮病情,延缓病变进展的重要机制。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探究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肠道菌群特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拟行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治疗的成年患者,分为正常健康对照组、结直肠隆起型腺瘤组和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组,收集检查或治疗前的粪便及检查或治疗时的肠黏膜标本,提取粪便及组织基因组DNA后,部分样本DNA进行16S r DNA基因V3-V4区的Illumina Miseq高
学位
背景及目的:肝窦内皮细胞的毛细血管化出现在肝纤维化的起始阶段,被认为是肝纤维化的门控事件。DLL4,作为Notch信号通路的配体之一,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在维持肝窦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主要探讨DLL4在肝窦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化中的作用,及其在肝纤维化发生、进展中的角色。进一步揭示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判断HBV所致人肝硬化组
学位
【目的】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ual development,DSD)是指由于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和或解剖性别异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在婴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4000。然而目前仅有约20%的病例得到遗传学诊断,约50%的46,XY,DSD男童尚未获得遗传学的最终确诊。本研究旨在发现更多DSD相关致病基因突变,尤其是对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学位
在卵泡发育的过程中,卵母细胞与其周围的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互相作用、互为影响而调节着卵泡发育,其中以卵母细胞与颗粒细胞交流最为紧密,颗粒细胞的功能状态影响卵母细胞的发育潜能及随后的胚胎发育。至21世纪末,不孕症将成为发病率排名第三的高发疾病。医源性损伤、有害毒物及环境污染等可以引起颗粒细胞的损伤,继而损害卵巢的功能及卵母细胞质量,引起不孕。干细胞具备无限增殖及多向分化的能力,可以修复组织的损伤。颗
学位
背景:心脏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个发挥功能的器官,心脏发育过程任一环节出现异常均可导致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发生。先心病在活产儿中的发病率高达0.8%,占所有重要出生缺陷的1/3,是新生儿发病、死亡的首要病因,且术后疗效欠佳,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1,2。其中,心脏流出道畸形,包括法洛四联症、右室双出口、大动脉转位、肺动脉狭窄、永存动脉干等,占先心病的比例高达30%~3。先心病发病机制复杂,遗传因素对
学位
目的: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视网膜缺血缺氧时不仅血管形成异常,神经细胞也出现病理改变,两者同时发生或者互为影响。白介素-17A(Interleukin 17A,IL-17A)作为一种新近发现的炎症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有研究显示其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本课题拟通过体内及体外研究探讨IL-17A在缺血缺氧视网膜病变中调控Müller细胞(Müller cell)活化,进而对视网膜感光细胞(Ph
学位
LncRNA CCAT1(The LncRNA Colon Cancer-associated Transcript-1)在多种肿瘤包括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既往研究结果显示肠道持续性炎症能够增加大肠癌发生风险,本研究旨在探索lncRNA CCAT1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结直肠组织的表达及其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首先,我们通过
学位
研究目的:遗传性耳聋具有高度的致病基因异质性。本研究以TBC1D24、NLRP3、EYA1、EYA4基因和突变为切入点,通过突变小鼠模型的功能研究、耳聋家系的基因型-表型关联研究,以及耳聋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研究,深入理解遗传性耳聋的致病机制,为临床分子诊断、干预和预防提供精准依据。研究方法:建立Tbc1d24S178L/S178L突变小鼠,通过ABR听力表型研究和内耳显微/超微形态学研究确定其发病
学位
研究目的探讨瘦素与附睾炎的相互作用,明确其对男性生育是否有影响,着重阐明其相互作用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内容和方法1.筛选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男科就诊的946名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四组:单纯慢性附睾炎组、单纯瘦素浓度升高组、合并慢性附睾炎和瘦素浓度升高组,以及对照组(无慢性附睾炎且瘦素浓度正常),收集患者一般信息、瘦素和精液参数等指标,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协方差分析等比较各组
学位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患病率、临床、微生物、免疫学特征、多耐药分布、经验性抗生素选择及其对预后转归的影响。聚焦乙肝肝硬化失代偿人群,对比分析乙肝急性发作及细菌感染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临床和免疫学差异。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上海地区两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2005~2010年乙肝肝硬化失代偿人群细菌感染的患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