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异形深基坑支护桩受力分析与优化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可靠是深基坑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在保证深基坑工程安全性的同时,还需兼顾其经济性,因此对深基坑支护结构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由于岩土体自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地域性,所以深基坑支护结构一直是基坑工程问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以犍为岷江特大桥14#墩拱座基坑工程为项目依托,针对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这一种新的基坑支护结构型式进行研究。通过运用MidasGTSNX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考虑渗流—应力耦合的分析模型,对基坑降水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基坑施工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详细分析了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受力变形规律。随后在此模型基础上,分析了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的设计参数对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及基坑稳定的影响规律,以此为实现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本文研究得到的主要成果如下:
  (1)基坑降水开挖过程中,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受力变形总体较小。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拱冠处,支护结构上的水平位移从拱冠至拱脚由大到小分布。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拱脚处支护桩受力较复杂,桩身弯矩存在多个反弯点。在开挖面以上,拱脚处支护桩的桩身最大弯矩均在深度-8.5m范围产生。在开挖面以下,最大弯矩发生位置不断下移,最终稳定在深度-19.5m范围。
  (2)基坑周围20m范围为降水开挖导致地表土体沉降的主要影响区,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呈“勺”形分布。最大地表沉降发生位置与基坑有一定的距离,大约在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拱冠后方约5.6m处。基坑降水开挖过程中,周围地表沉降总体较小,这说明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可以较好地限制土体沉降变形。
  (3)改变桩顶连系梁刚度、拱脚处支护桩的桩身插入比对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及坑底隆起的影响均较小,因此在支护结构能达到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桩顶连系梁满足构造要求即可,桩身插入比也不宜设置过大。
  (4)咬合量、拱脚处支护桩的直径、矢跨比的变化对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及基坑稳定的影响较为显著,因此对拱形咬合桩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应该将重点放在咬合量、拱脚处支护桩直径与矢跨比等参数上,针对不同的设计要求,可以采取合理的优化措施。
其他文献
沥青碎石封层作为路面面层与基层的连接层功能层(粘结、防水),能有效抑制道路反射裂缝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加入不同增强材料能够有效提升该层的抗拉裂等强度,但不同材料增强效果间难以进行对比,最佳材料用量不易确定,因此需要一种试验方法对增强性能进行检测。复合材料中应力通过界面进行传递,通过在沥青封层中对封层材料间的界面检测可以得知结构内部裂缝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试验制作一种由碳纳米管增强的半导体纤维(CNT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隧道总里程在2018年增加1509处、195.10×104m,其中特长隧道1058处、470.66×104m,长隧道4315处、742.18×104m。隧道建设态势凶猛,带来的隧道照明质量与节能问题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由此,本文通过对隧道侧壁材料的制备与研究,以期能够改善隧道内部照明质量。  通过大量隧道侧壁材料相关的文献参阅与学习,主要研究制备的侧壁材料的基本性能以及
相对于传统混凝土破碎技术,高压水射流破碎混凝土技术具有高效率、选择性、适应性广、操作性好、安全环保等众多优势,在混凝土路面翻新、桥梁拓宽等工程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可以预见将成为未来混凝土破碎主流方式之一。但目前关于高压水射流冲击混凝土的破碎规律及参数影响尚不够明晰,限制了高压水射流技术在混凝土破碎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本文基于多参数组合高压水射流冲击混凝土大量试验数据,开展了不同工况参数对破碎效
我国交通行业发展迅速,货运物流量也飞速增长,这些发展对公路运输行业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作为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对整个公路运输行业的安全性和效率保障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国内外大量数据显示,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事故约有30%发生在互通式立交附近,其中出口匝道的事故数又是进口匝道的两倍,因此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进行单独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首先对互通式立
学位
在道路桥梁的混凝土结构养护维修工程中,混凝土破碎技术至关重要。相较于常见机械与化学方式破碎混凝土造成的高成本、工作量大、修复质量差等缺点,高压水射流破碎混凝土技术具有污染低、施工精确、选择性广、原结构受损低、高效率、非接触式切割等明显优点,在道路桥梁养护维修、灾后重建、应急救援、紧急破拆等工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高压水射流破碎混凝土过程十分短暂(微秒级),且涉及流体与固体非线性碰撞动
开裂是沥青路面主要病害类型之一,裂缝的存在对路面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均会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路面使用寿命缩短。路面开裂问题一直是道路研究方向的热点之一。  沥青材料具有自愈合特性,利用这一特性,采取合适的加热方式对沥青路面进行加热养护,能够在一定程度使其内部微损伤修复、裂缝闭合,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这是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近年来倡导先进养护理念。  本文利用微波这一高效环保的加热技术,系统研究了沥青混
学位
聚合物橡胶骨架孔隙水泥混凝土路面因其优良的变形能力以及韧性得到了日渐广泛的应用,而在其中掺加胶粉可望进一步提升其性能。本文以“骨料+节点+孔隙”空间结构的聚合物橡胶骨架孔隙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外掺法制备掺加40目胶粉的聚合物橡胶水泥结合料以及聚合物橡胶骨架孔隙水泥混凝土,通过配合比试验、多种室内力学试验和理论分析,系统的研究了聚合物橡胶水泥结合料和聚合物橡胶骨架孔隙水泥混凝土的基本力
随着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原始的自然土壤迅速被钢混建筑物或非透水硬化地面取代,导致不透水面积占比迅速增加,进而改变了自然土壤植被及下垫层的渗透性能。在降雨量一般时,传统密集配沥青混凝土路面易发生溅水、喷雾、夜间炫光等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的现象;在强降雨气候条件下会产生大量路表径流,增加城市排水管廊的负担,甚至造成城市内涝。透水性沥青路面可有效缓解这一难题,因此在国内外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  本文
学位
涵洞工程在我国西北黄土地质区分布广泛且使用频繁。钢波纹管涵洞作为新式涵洞,在软弱土质区域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既有研究未充分考虑黄土地质的影响。本文采用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静力、动力与降雨工况条件下黄土地区钢波纹管涵洞的受力变形规律,以及加固防渗措施分析。首先,对陕西地区的黄土进行剪切、湿陷与压缩等实验,计算黄土的增湿等效压应力、剪应力及增湿抗剪强度,分析其在含水率增加情况下的物理性质变
陶粒混凝土因具有轻质高强、环保以及吸音降噪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桥面铺装、隧道内路面的材料,但其存在的脆性大、弹性模量低、强度较低等缺点严重影响了其路用耐久性能。本论文采用粉煤灰、矿渣粉、硅灰和聚丙烯纤维作为掺合料,首先,研究参考大量文献确定了掺合料的合理掺量,利用松散体积法和室内试验完成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其次,对13组不同配合比的陶粒混凝土试件进行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实验,分析了不同掺合料的种类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