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政府改革与治理的问题不仅引起政府及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也逐步走进公众的视野,公民素质与参政意识的逐步提高,大数据与媒体融合的发展,网络问政与大数据相结合,实现了内容与技术形式的顺畅对接,也使大数据的应用和网络问政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如何从传统的治理模式转向现在依托大数据的治理模式,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为获取社会成员的表达意见,政府凭借网络了解民情、倾听民众呼声,让网民参与政府的决策并监督政府各项公共事务的办理,即网络问政。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和民众可以将信息直接传递至决策层,实现信息传递渠道多元化,从而消除信息源与决策层之间的阻隔,使行政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反馈更为便捷,避免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及流失,为行政决策科学化提供保证。利用大数据,建设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从而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度和公众参与积极性。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和工具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管理扁平化、服务信息化,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该种方式的出现,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化进程,改变了我国的行政方式,为构建信息及权力公开透明、公民基本权利得以保障、廉洁高效、规范治理的“阳光政府”,重塑政府形象并提升公信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本文以大数据视角下的“网络问政”为研究视角,归纳总结各地网络问政的具体措施和取得成绩,并就网络问政实施中存在的困境,以及如何破解网络问政存在的困境提出具体的措施。本论文除引言、结论外,文章的正文部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大数据时代下网络问政的基本理论:网络问政的组成元素、渠道、主要形式、内容分类、特征及网络问政的意义。第二部分,论述了网络问政实施中存在的困境,政府方面的困境是:传统治理思维和治理体制在大数据时代出现明显的不适应,缺乏整体政府的服务理念;政府的“万能回复”伤害了网民的感情,使网络问政流于形式,再加上大数据带来的网络舆情信息泛滥使得网络问政信息真伪难辩;网络监督缺位,问政信息不安全;缺乏与大数据相配套的法规及政策;战略储备能力不足,缺乏国家顶层设计;人才紧缺;政府信息处理滞后,条块分割体制壁垒和“信息孤岛”,阻碍数据开放和共享等。民众方面的困境是:网络社会虚拟,问政者身份识别机制缺失;造成问政主体身份识别困难,群体极化,网络问政中的民意代表性存在质疑;现行的法律缺失造成网络问政的无序参与;网民参与机制不健全,最终影响参与效果。技术方面的困境是:首先是大数据投入不足;其次是海量民意的过滤与信息技术运用之间的矛盾;数字鸿沟,信息资源建设独立封闭,平台缺少整体规划,使问政平台产生了形式化危机。第三部分,论述了破解网络问政困境的有效策略,破解网络问政政府层面困境的探索:首先提高政府管理网络的能力,加快网络问政立法,使问政依法进行;接着加大对公民法治思想的教育和网民言行的正确引导;进而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促使“网下问政”助力“网上问政”,从“回避”积极地走向“回应”;建立“一条鞭”的长效问责机制,确保“问”而有果;最后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不定期地网民回访机制,真正地落实民众的诉求。破解网络问政民众层面困境的探索:民众要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建设,倡导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根据“自治、自律、自组织”的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利用“网络问政身份证”有序地参与问政。破解网络问政技术层面困境的探索:首先是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积极推进县一级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建设,同时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整合优质的信息发布系统,对网络平台集成化,打造网络问政“云平台”,积极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在这其中要做好规范管理信息网络,确保大数据的安全。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将市政服务“一网打尽”,尽量在线办理业务,避免民众来回跑,利用技术打造“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模式,积极打造“一站式”回复,最大限度的为民众服务。论文的结语部分对网络问政的前景进行了展望。网络问政毕竟是现代技术催生的新型政治参与方式,其发展前景与网络技术和民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对网络问政的发展抱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并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加快推进阳光政府建设,只有如此,才能使网络问政参与到造福中国的民主政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