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土壤侵蚀监测中的应用——以湟水流域为例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dg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会导致土地退化、河道淤积等灾害性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传统土壤侵蚀监测需要大量的野外调查,耗时多,无法满足流域土壤侵蚀的实时监测要求。 随着3S(GIS、RS、GPS)技术在地学中日益成熟,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遥感图像进行土壤侵蚀研究已成为当前土壤侵蚀研究的主要方向。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发的数字填图系统(RGMAP)正是将现代地学信息技术与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结合的产物。实现了多源数据的整合。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可为实现时空跨度上区域土壤侵蚀研究提供详实、快捷、高可信度、直观的动态信息,为区域生态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保障。本研究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支持下,利用2000年湟水流域ETM+影像,1:25万地形图为主要信息源,通过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方法,提取了对土壤侵蚀起主导作用的植被覆盖度因子;在矢量化等高线数据的基础上、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地形坡度坡长;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壤类型等前人资料提取土壤抗蚀性及水土保持因子。各因子经GIS空间分析,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提出了适合研究区的土壤侵蚀分级指标,得出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结合区域地质地貌、人文经济背景总结了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原因并提出了今后生态治理的措施。 本论文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和认识: (1)针对研究区地理地质环境,利用多源数据,形成了一套基于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土壤侵蚀因子信息提取——GIS空间分析——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定标及分析,较为完整的土壤侵蚀因子提取与分析的研究技术路线、方法体系和工作流程。这套方法体系和技术路线对中国山区土壤侵蚀的调查、动态监测,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参考《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结合土壤侵蚀各因子分级定标,提出了适合本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因子(C)、坡度(S)、坡长(L)、土壤可蚀性因子(K)、降雨侵蚀力有因子(R)、水土保持因子(P)六因子的土壤侵蚀面蚀分级指标,得出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等级。 (3)从实验区年土壤侵蚀量来看,强度以上流失面积为714.5km2,占流失总面积的43%。微度、轻度侵蚀类型主要分布于河谷农业植被带;中度、强度侵蚀类型则主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坡度15°以下的草原和人工森林区;极强度及以上类型侵蚀所占面积相对较小,主要分布于海拔2700m以上的草甸和荒漠地区。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对县以上领导班子深入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
总结了兖矿集团公司的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创造与经济工作相融一体的党建工作运行新机制;建立党建工作系统工程以及应该把握的四项党建工作原则。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
20世纪以来,跨流域调水工程在解决地球上的水问题、国家的水危机、流域间的水灾害,满足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的需求,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
本文选取江汉平原长江、汉江及清汀、沮漳河、涣水、府河、滠水、倒水、举水其它7条长江支流水系冲积带0~20cm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水系表层土壤中元素Cd含量差异性分
裂变径迹年代学已经发展为一种重建地质体的热历史的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构造热事件的时代、隆升历史及其速率、盆山的耦合演化和长期地貌演化过程等研究中。本文就是基于这种
山东鲁西地区寒武纪地层出露广泛,是中国传统的中—晚寒武世地层的标准地区,具有悠久的研究历史。在古地理划分和地层分区上属于中朝板块的华北地层大区,是典型的浅海碳酸岩地台
宁芜盆地位于扬子板块下扬子构造岩浆活动带东段,属于继承式火山岩断陷盆地。盆地以发育“玢岩铁矿”而闻名,代表性的矿床有梅山、陶村和太平山铁矿。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
本文以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王家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信息,依托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取2005年该区石漠化景观分布格局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石漠化景观分布指数(
编者按:像我国许许多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现如今又被重新捡起,得以传承、弘扬、光大一样,对农广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度回落之后,在本世纪初又得到复苏和发展。目前在全国
位于中国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上的巴丹吉林沙漠,因沙丘高大、地处东南季风的北缘,以及大量永久性湖泊的存在,一直以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已经在风沙地貌学、沙生植物学和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