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HIV-1 B'亚型及相关重组亚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s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在世界范围内迅速的传播,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它是人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rV)所导致的传染病。HIV分子结构简单,变异速度快,因此核酸序列的改变导致不同的亚型产生,亚型之间又经过交叉互换,形成多种重组亚型。在亚洲,HIV-1Bt亚型、CRF0101AE和C亚型是HIV-1的三大主要流行亚型,其间不断有新的重组亚型产生。历史上对于亚洲HIV-1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泰国和缅甸地区,而同属于东南亚一带的马来西亚近年来也陆续出现HIV-1的报道,这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亚洲HIV-1的流行现状,我们选取了马来西亚东部半岛的静脉注射吸毒人群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了3例2007年采集的样本序列集群位于任何已报道的HIV-1基因亚型外部。而这三例互相没有联系的样品近全长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这些序列有相同的重组结构,即由目前亚洲最流行的CRF01_AE和B'亚型重组而成,并且与任何已知的循环重组亚型的结构不同。这种新型的重组亚型被命名为CRF48.01B,与先前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发现的CRF33_01B关系密切。系统发育分析表明,CRF4801B在CRF33_01B不同的结构区域内均形成一个单系群,这表明这一新的重组亚型非常有可能是CRF33_01B后裔。CRF48_01B从而代表了第一个通过与预先存在的亚型交叉重组的例子之一,形成“第二代”重组亚型。为了确证这些结果,使用贝叶斯分子钟分析其起源时间,结果表明CRF4801B是在CRF3301B起源后大约8年后才出现的,即大约在2002年出现。   本文通过重组研究,我们对组成重组毒株部分结构的Bt亚型产生了兴趣。由于B亚型可分为两类,一类与欧美流行的B亚型相似,而另一类则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独特单种系簇被称为B'亚型而广泛流行于亚洲,特别是在华中地区河南省的既往献血人群中大规模爆发后,B'亚型更是成为了亚洲主要HIV-1流行亚型之一,其影响范围不仅涉及的地域包含了金三角及其周边地区,更是与其他亚型产生了多种重组亚型。因此,对于亚洲地区B'亚型流行规律的研究变得十分有意义。通过对时间节点,空间传播的特性,以及高危人群中HIV-1Bt亚型的的人口结构组成的探讨,发现泰国B'亚型是在1985年与大规模流行的欧美B亚型相区别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单种系簇。进一步分析显示,来自我国的既往献血者(FPDs)样品序列在整个Bt亚型内部形成了一个与泰国B'亚型相区别的一个独特的单种系簇,这揭示了HIV-1在亚洲静脉注射吸毒人群(IDUs)和既往献血者中以血液传播的方式大规模爆发的原因,证实了大规模爆发的FPDs人群可能是从东南亚,特别是金三角地区的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中起源的假设。华中地区B'亚型的传播以往一直都是存在于既往献血人群,此次我们对华中地区湖北省西部恩施自治州HIV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此地区处于四川,湖南交界处,人口相对流动比例大。将采集到的62份HIV-1阳性样品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我们研究了Gag(p17)-protease部分1.9kb片段,发现其HIV阳性样本的亚型分布呈现多样性,其中包括B',B,CRF01AE和CRF07BC,甚至还有URF出现。通过传播途径的比较发现,性传播途径的比例大幅度增长,占所有感染人数的50%,并且以往在湖北省境内B'亚型绝大部分存在于既往献血人群,目前此地区性传播感染途径占46.6%以上,既往献血人群仅占50%,这一改变说明了目前HIV-1B'亚型的流行不仅存在于既往献血者人群中,并且大比例存在于性传播人群中。HIV-1病毒感染正在从高危人群逐渐向普通人群蔓延,而这种趋势很有可能蔓延到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亚洲地区。本文对于亚洲新型重组亚型的进化形成,B'亚型的传播起源以及传播途径流行趋势的改变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和研究,为B'亚型在亚洲的传播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也对HIV疫苗的研究起到参考的价值。
其他文献
前向纠错码(FEC)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系统中。但是,随着光通信技术朝更长距离、更大容量和更高速度方向的日益发展,传统的前向纠错码已经很难满足现代通信的要求了。另一
新课标中要求基础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要求初中生要掌握的语法包括: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
在以波分复用(WDM)、光码分多址(OCDMA)和微波光子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光通信技术的推动下,光信号传输和处理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对各类高速宽带光子器件的需求猛增。基于非线性光
研究β多样性的格局及其形成原因对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但到目前为止,由于各种技术和理论水平的限制,深入地研究还比较少,而且大量的研究
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目前自适应传输控制技术在地面通信中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而在卫星通信中的研究还较少。根据卫星通信的特点,结合无速率码和HARQ技术,设计一
以极地上空80~90公里PMSE发生区域的空间尘埃等离子体环境为背景,本文第一部分建立了尘埃等离子体中重力波的基本方程,推导了尘埃等离子体中重力波的色散关系,分析地球极区中间层
光子集成芯片(Photonic integration circuit,PIC)通过平面波导互连,构成一定功能的光电回路,具有体积小、成本低、高可靠性的特点,便于实现复杂的功能和集成,成为光纤通信最前沿
This is one of a series of statements discussing the use of GI endoscopy in common clinical situations. The Standards of Practice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Soci
量子点具有尺寸依赖的光学性质、比表面积大以及可选择的表面官能团等优点,可以做为一种理想的超灵敏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目前在基于量子点荧光探针的离子检测领域还存在量子点
热力学原理认为地球上任何物体(固体、液体、气体以及等离子体)都会向外辐射电磁能维持吸收与发射之间的热平衡。无源探测技术可利用物体自身热辐射进行探测,是一种创新型方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