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维持肺前向血流策略在格林手术治疗单心室类畸形中的应用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zh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双向格林手术是单心室类心脏畸形生理矫治的常用手术,Fontan类手术的中间过渡或有Fontan类手术高危因素患者的终结性手术。对于实施格林术后前向肺血流的处理目前仍存在争议,鉴于目前国内格林术后全腔手术完成率偏低的状况,本中心在格林术后均保留前向肺血流,即使术后上腔静脉压力明显偏高也是通过肺动脉捆绑而非截断肺动脉来维系前向肺血流,此次研究回顾了积极维持肺前向血流策略在格林术中应用。方法:2008-2013年共420例单心室畸形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中心实施格林手术,排除一个半心室矫治手术47例、术中添加B-T分流5例和肺动脉闭锁74例,纳入此次研究的患者共294例。其中270例肺前向血流未予以处理的(未控制组,组1),24例通过肺动脉捆绑术使格林术后CVP(中心静脉压)<16mmHg而对前向血流予以控制的(控制组,组2)。在组1中2008.1-2011.12期间实施格林手术151例,随访期间42例完成后续全腔手术(全腔组),109例未完成后续全腔手术(非全腔组)。所有患者均去除附加的体肺分流(分流管道或动脉导管),体肺侧枝在格林术前予以封堵,完成格林手术后均不截断主肺动脉,组1术中结扎奇静脉,而组2则保留奇静脉开放。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心血管造影检查,记录肺血管发育指数(Nakata值)和平均肺动脉压,随访期间记录患者的体重、经皮血氧饱和度,复查心脏彩超评估心脏功能及房室瓣返流情况,若拟接受后续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则实施心脏导管造影评估肺动脉发育情况和肺动脉压力变化等。采用SPSS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需实施肺动脉捆绑及共同房室瓣返流加重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术后30天内共死亡3例(0.8%),组1因低心排死亡1例,因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死亡1例(0.7%),组2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4.2%),随访期间组1死亡9例(组4死亡3例),组2无死亡,各组间累计生存率无差别(p=0.51)。术后平均随访期为39±20月。组1后续实施全腔肺动脉吻合术43例,组2完成5例,两组的全腔完成率(15.9%vs 20.8%,p=0.42)及等待时间无差异(2.3 ±1.1年vs 1.8 ±1.0年,p=0.38),总的全腔手术完成率为16.3%,平均等待时间为2.2±1.1年。组2术前的平均肺动脉压较组1高(19.1 ±5.9mmHg vs.15±3.7mmHg,p<0.01),但术后及随访期间两组无差别(p>0.05)。组1与组2在格林术后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0.2±3.7%vs.88.4±3%,p=0.063),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且在随访期间维持稳定(85.6±4.3%vs.83.3±1.3%,p=0.35)。组1、2的Nakata值在随访期间仍维持在术前较高的水平(252±125mm2/m2vs.277±129mm2/m2,p=0.476;234±122mm2/m2vs.223±87mm2/m2,p=0.9)。组1和2的主心室的射血分数(EF)值在格林术后及随访期间较术前均无差异。组2的主心室舒张末期直径(SVEDD)及共同房室瓣返流程度在术后及随访期间较术前无变化,而组1在随访期间单心室的主心室趋于扩大(25.5±8.5vs.29.8±10.8mm,p=0.02),共同房室瓣返流加重(1.6±1.1vs.2.1±0.8,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术中合并共同房室瓣成形、肺静脉异位引流畸形矫治术提示需要控制前向肺血流,右室型单心室是术后随访期间房室瓣返流加重的危险因素。全腔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格林术后24月显著升高,而非全腔组出现血氧饱和度轻度下降,但两组患者体重保持稳定增长,且在各时间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相对于无前向肺血流的格林手术,积极维持肺前向血流可较好维护肺血管发育和经皮血氧饱和度,而且可以保证全腔手术等待期间的生存率及体重的增长,但未加控制的前向肺血流可能会出现心室功能下降及共同房室瓣返流加重的情况,需密切随访,缩短全腔手术等待时间,提高全腔手术完成率。
其他文献
目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骨髓增生性肿瘤,其特征是形成费城染色体并产生BCR-ABL融合蛋白,具有显著增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伊马替尼(Imatinib,IM)作为临床上CML患者的一线药物治疗效果良好,但仍有25%以上的CML患者对IM耐药导致治疗失败,并且对于急变期的CML患者来说,IM的治疗效果不佳。长期以来,DNA损伤被认为是癌症
研究背景:肺炎是一种常见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世界疾病死因排名中,肺炎排名第八,在感染性疾病中排名第一,进入ICU的肺炎患者死亡率高达2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患者在病毒感染后极易发生细菌性共感染。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和肺炎链球菌共感染最为常见。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呼吸道病毒,可在人类中进行大规模传播并引发流行或大流行。大量研究表明
目的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牙周组织慢性炎症性疾病,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与宿主免疫反应相互作用引起,最终可导致牙齿支持组织破坏和牙齿脱落。实验动物模型在牙周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方法的探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丝线结扎是公认的最佳建模方式,由于能够快速诱导牙槽骨丢失,牙周炎症反应,可预测发病时间和部位而具有明显优势。然而由于小鼠口腔及牙体小,在牙间隙插入结扎丝线因操作空间有限而难以实现。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
目前,慢性肾脏疾病(CKD)仍然被视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在CK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PTECs)的损伤被认为是其核心事件,并且PTECs持续性的损伤会导致其修复过程的失控,导致PTECs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进一步加重PTECs的损伤和肾脏纤维化。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单侧输尿管结扎(UUO)手术构建慢性肾损伤小鼠模型,对TTC36的功能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进行了
目的:预测肝细胞黏附分子(hepatocyte cell adhesion molecule,HepaCAM)、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单位α(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IK3CA)之间的表达相关性及在肿瘤中的表达高低并在组织中验证,随后对两分子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
第一部分 不同激活剂对PRP分泌的外泌体质量和数量的研究目的:选择最佳的PRP激活剂,以获得高质量的外泌体用于下一步的研究方法:(1)使用不同的激活剂(葡萄糖酸钙,凝血酶或两者共同)激活PRP后,收集PRG,进行HE染色观察纤维蛋白分布,上清通过梯度超速离心法获得外泌体。(2)通过TEM,Nanoflow和Western blot比较和分析不同组间外泌体的数量,质量,体积大小和生长因子含量方面的差
目的:苯并芘(benzo(a)pyrene,BaP)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BaP暴露会影响胚胎植入及孕早期卵巢黄体功能,但其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有研究表明自噬参与了妊娠黄体功能的维持。线粒体自噬作为自噬形式之一,在清除受损线粒体,维持正常线粒体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线粒体又是体内类固醇激素合成的中心部位,其功能异常将影响卵巢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BaP暴露对孕早期卵
外泌体microRNA(exo-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短片段的核糖核酸分子,由于外泌体膜的保护在体液中具有高的稳定性。研究表明,exo-miRNA可作为肿瘤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的可靠生物标志物。目前,传统的外泌体miRNA检测方法(Northern Blot、q RT-PCR、基因芯片和二代测序)存在诸多不足,如:操作繁琐、耗时、灵敏度低、假阳性高等。因此,亟需发展一种简单灵敏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breast cancer,BC)与乳腺良性病变(benign breast disease,BBD)患者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进行分析,建立最优的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模型,并筛选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胆汁酸标志物。方法1.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期间,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收集29名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和47名乳腺癌患者,并收集其临床信息,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初潮时
目的:分析L-型钙离子通道Cav1.2对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BMP9处理MSCs,qRT-PCR检测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各亚型的基因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MP9刺激后MSCs胞内Ca2+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