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归功于传统的由农村迁往城市的“异地城镇化”道路,而且得益于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就地就近实现城镇化的“就地城镇化”道路。然而,目前学术界已对农村迁往城市的传统城镇化道路做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对“就地城镇化”这条较为新型的城镇化道路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形式、动力机制、发展效应、发展前途等研究。至于就地城镇化中的市民化研究方面,目前仅涉及到就地市民化的内涵界定、就地市民化的优势与存在问题以及就地市民化程度分析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而,就地城镇化中的市民化质量研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采用实地研究法,在实地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运用问卷法收集数据资料,当然一项研究的进行也离不开文献研究法。本研究立足于就地城镇化这个大背景,主要对通过“村改居”这条途径实现就地城镇化的莱芜市Y社区进行研究,重点研究Y社区居民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的市民化质量情况。 本文根据较为严密的市民化质量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在莱芜市Y社区开展调查,共收集265份问卷。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Y社区市民化质量情况。文章从市民化质量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对Y社区市民化质量进行了分析,并针对Y社区市民化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尽管实行就地城镇化后Y社区居民的市民化质量尤其是生存度质量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就地城镇化后社区居民的市民化质量不高,主要体现为生存度质量仍存在诸多问题、权利与保障度质量不高、城市融入度质量较低、身份认同与主观感受度质量较低等方面。显然,市民化质量不高与当地政府推行就地城镇化措施不够得力、制度层面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社区居民自身存在市民化障碍等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归根于就地城镇化这条城镇化道路本身。市民化质量不高暴露出就地城镇化的短板,更揭示了就地城镇化的实施现状——“半城镇化”。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户籍制度改革,又要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注意改变以往的惯性思维,突破原有制度阀的限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一元化发展,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