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域选择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ce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每一个国家都追求的重要目标,推动我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意义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地域看,主要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或者在农村内部就地转移,即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等。第二章对本文所使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异地转移等概念进行界定,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地域选择的相关研究,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不同群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行阐述,了解剩余劳动力不同地域选择形成的原因及其结果,并分析影响劳动力转移选择决策的因素。本文的第四章主要是结合问卷调查,了解农民的转移意愿、转移状况、效果,并分析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民对就业地域的选择。第五章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域选择的社会效应,分别分析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方式的意义和存在的局限性等。本文第六章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提出了部分建议措施。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地域选择可以从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个方面研究,无论是选择异地转移还是就地转移,都是农民根据个人就业动机、个体特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综合做出的选择。   (2)就地转移的就业成本低,对劳动者的文化水平要求低,农民也可以同时兼顾农业生产和家庭,对农民来说这是更容易参与的转移方式,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农民,在能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前提下,大多数都选择就地转移。但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数量受到严重限制。   (3)农民选择转移到城市就业,成为外出农民工,主要是因为:在城市可以获得更多可选择的就业机会、学习到新技术和知识、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体验先进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但下列因素对农民转移到城市有限制性:农民在城市工作的劳动强度大,缺乏保障性,存在心理成本和转移风险;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就业难度加大;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很难改变身份、扎根城市,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福利;城市生活成本高,收支相抵后与在农村就地转移人员纯收入优势逐渐缩小等。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对农民个体还是对地方经济,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存在负面影响。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来看,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模式可以单独完全吸纳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采取相关措施推动劳动力积极合理转移。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因此本文选题的目的有以下3点。   (1)拟探讨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与
还是想写农村.那里留着一堆记忆.记忆变成戏,有长长距离,写来有点儿苦,苦乐相承.我羡慕一些小说家,人家把写作当做生命;俺们一些写戏的哥们儿,把写戏当职业,诚也可敬.像是在
时间:当代.rn地点:萧娜家;勤立达广告公司;美里美整形诊所.rn人物:萧娜--23岁,是那种所谓漂亮而又有脑子的女孩.rn
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最显著的符号,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既是最简单的因为它由供求关系决定,但也是最错综复杂的,因为在供求的基本原理中演绎了太多的因子。毫无疑问价格理论必将伴随
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沉积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西北地区中生代构造背景、火成岩分布特征、平衡剖面的研究和热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参照碎屑矿物系数的时空展布特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充分利用其政策优势和地缘优势,率先承接国际产业大转移,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目前,广东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同时伴随着广东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珠三角
21世纪是创业的时代。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
产业区域竞争力和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研究。目前,国内外对林业产业集聚和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关注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的来源和形成以及对影响因素及其指标构建的分析,而对于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评价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以及西方经济学等学科及其相关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首先,定性分析了林业产业集
学位
编者按:电视机曾经是家庭娱乐的中心。然而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的兴起,让这种辉煌时代黯然远去;今年,乐视盒子、小米盒子、阿里盒子等各种视频盒子的陆续推出
大陆动力学主要研究大陆岩石圈组成、结构及演化的动力学过程,是对板块构造理论的重大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大陆动力学领域进行了长期稳定的关注和重点支持。在地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