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折抵建设用地政策的分析和评价——以浙江温岭为例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保护耕地和保障城市发展用地这对矛盾,使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工作者处于两难境地。在此形势下,土地开发与整理应运而生。为了鼓励土地开发整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以下简称折抵政策),即土地整理单位新增加的耕地面积,其百分之六十可以作为占补平衡指标有偿转让给其他需要履行占补平衡义务的用地单位。这项政策主要是为了鼓励土地整理,一方面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另一方面获取建设用地指标,以实现“双赢”。 但土地整理折抵政策制定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广泛开展,仅在浙江“一枝独秀”。为什么这项“双赢”政策只在浙江省得以积极推行?浙江省是如何操作的?政策实施效果又是如何?本文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进行总结、分析,梳理了折抵政策在浙江省演变的历程和内容,并在借鉴政策评价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土地政策特点和折抵政策的实际,以浙江省为例,从折抵政策方案、政策实施影响和政策可接受度三方面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折抵政策在浙江省盛行的原因。 (1)折抵政策方案评价表明,尽管在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又无经验可借鉴的背景下,浙江省比较全面、系统、客观地设计了折抵政策的整个框架及内容,但还有不足之处,如忽视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目标差异的协调、缺乏对整理后耕地质量的要求和验收标准、未建立土地整理实施后的效益评估体系、缺乏明确.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制度。 (2)折抵政策实施影响评价表明,政策对农户、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对经济的影响比较明显,且三者之间的协调度较高,总的发展趋势是随着政策的执行协调度越来越高。 (3)折抵政策可接受度评价表明,政策传播方式和密集程度都较高,有较高的群众知情度;村民一方面对标准农田建设和村庄整治带来的劳动、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感到满意,另一方面认为该政策存在欠妥之处,在住房搬迁和利益分配方面表达了对政策的期望。 (4)折抵政策在浙江省盛行的原因:用地需求是动力,土地整理工作起步早以取得先发优势,政策创新是关键,市场机制是杠杆,多方受益是目的。 基于分析和评价结果,本文剖析了折抵政策存在的问题,包括政策本身、政策之外两方面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折抵政策良性运行的思路:①要促进土地整理的持续进行,关键在于构建出适合当地的新机制,利用政策创新来推动土地整理。②把土地整理这项行政工作化为市场行为,辅之以必要的调控手段,建立规范、有效、公平、公正透明的土地指标市场秩序。③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为土地整理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做好服务。④把握好经济运行的周期,选择最佳时机调控,提高政策的预见性。⑤加强权属管理,保障农民利益。土地整理后,政府要注重土地权属的重新确定或调整,保障农民的利益。
其他文献
土地覆被分类与识别是遥感应用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蒙河流域气候湿润,降雨充沛,由于热带气旋影响,云覆盖量大,遥感影像云污染比例高,造成影像在蒙河流域地区无效像元间隔大。此外
地表三维信息定量的描述了地表起伏情况,并且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军事等多个领域。它在计算机中以DTM或者DEM的形式来存储。由于其重要性,人们也发展了多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与日俱增,导致区域性土地资源结构被破坏,农用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产功能衰减和农产品品质下降,从而
水是一种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由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在我国许多地区和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而且还
城市公园绿地是影响城市小气候的重要因子,具有较强的降温增湿、释氧固碳、调节小气候的生态效应。因此,定量地研究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5年至20
本文根据自然灾害系统论原理,构建雪灾灾害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根据雪灾发生系统的复杂性和锡林郭勒盟当地的特点,考虑到数据获取的难易度,构建了锡盟雪灾区划评价指标
城中村问题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国情下,由于快速城市化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近年来,城中村问题己经成为城市政府、城中村村民、学术界共同关注的棘手而重要的问题,促使
在北京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已出现了较明显的人口和住宅的郊区化,而商业向郊区的扩散在近几年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郊区商业网点的大幅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连锁超市门店布置
区域的主要功能决定了区域管理的目标,从而决定了区域内各行业部门管理目标的统一性以及应该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包括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功能、目标、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我国城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面临着海量全球空间数据库、全球性问题研究以及位置相关信息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挑战.传统的空间信息表达、组织、管理和发布方式基于地图,已不能适应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