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鱼类异尖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和检测方法的建立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81697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尖线虫是一种水生食源性寄生线虫,主要寄生于海洋的各种鲸类和鳍足类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异尖线虫可引起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人主要由于食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异尖线虫幼虫(L3)的海产品而感染。异尖线虫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咽喉水肿、过敏反应、荨麻疹、哮喘、胃肠炎症等,同时由于人不是异尖线虫的最适宿主,所以异尖线虫感染人后经常发生异位寄生的现象,从而造成胃肠穿孔、腹膜炎、肝炎等症状,甚至会危及生命。由于异尖线虫病没有特定的临床症状,所以临床对异尖线虫病的确诊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即使在日本等异尖线虫病确诊率较高的国家,也存在很高的误诊率。已报道可引起人异尖线虫病的异尖科线虫主要有7类,分别为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典型异尖线虫(A.typica)、派氏异尖线虫(A.pegreffii)、抹香鲸异尖线虫(A.physeteris)、伪地新线虫(Pseudloterranova decipiens)、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P.)和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SPP.),我国于2013年报道首例异尖线虫病。近年来国内对海产品的的需求量不断地增加,同时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对于腌制品、寿司、生鱼片等一系列的食用越来越多,导致异尖线虫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鉴定异尖科线虫的方法主要有荧光定量PCR、LAMP、免疫学诊断方法ELISA、Western Blot等,但由于依赖于昂贵的仪器设备,存在操作繁琐耗时长、假阳性等弊端,因此开发新的异尖线虫特异性快速诊断与检测方法,了解我国沿海鱼类感染异尖线虫的种类及流行情况,对异尖线虫病的防控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对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沿海城市海鱼的异尖线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21座城市32种海鱼,获得了2550条异尖科线虫。通过提取线虫基因组,利用PCR-RFLP技术及ITS区序列测序比对,对所获线虫分类鉴定。共鉴定出3个属的5种异尖科线虫,分别是派氏异尖线虫(A.pegreffii)、简单异尖线虫(A.simplex)、典型异尖线虫(A.typica)、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SPP.)、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P.)。同时,本研究对已报道的可引起人异尖线虫病的7种线虫的ITS区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构建了可检测7种线虫的通用PCR方法。设计了三对引物并进行筛选,对该方法的退火温度、特异性、灵敏性以及人工污染重复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退火温度对反应结果影响不大,最终以55℃的退火温度完成后续的实验。可特异性的检测出异尖科线虫,而阔节裂头绦虫、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棘颚口线虫和双蒸水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灵敏度达到1 pg/μL。人工污染实验结果显示每20 g、50 g、100 g海鱼样品混入1 mg虫体组织搅碎机搅碎混匀随机采样提取基因组,均可检测到目的片段,且重复性良好,说明在实际样品中检验具有可行性。最后,本研究利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建立了异尖科线虫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根据7种线虫的ITS区基因序列作为靶序列,设计了八对引物并进行筛选,在加入SYBR Green I对RPA扩增产物进行可视化检测。对该方法的温度、时间、特异性、灵敏性、以及人工污染重复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此方法在35℃条件下扩增10 min,加入2μL的50×的SYBR Green I,通过395 nm波长的紫外灯照射,即可实现可视化检测,灵敏度达到1 pg/μL,可特异性的检测出异尖科线虫,而阔节裂头绦虫、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棘颚口线虫和双蒸水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人工污染实验结果显示每20 g、50 g、100 g海鱼样品混入1 mg虫体组织搅碎机搅碎混匀随机采样提取基因组,均可检测到目的片段,且重复性良好,可视化结果与电泳结果一致,说明在实际样品中检验具有可行性。同时,该方法无需昂贵仪器,且具有检测时间短和操作简便等优势,可以真正实现便携式的异尖科线虫快速核酸检测或诊断。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沿海地区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的流行病学资料,而且还为异尖线虫的诊断和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后早期心功能的改变,探索剂量-效应关系及心肌损伤的区域性分布特征,为心脏保护性治疗提供依据。材料及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就诊、拟行首次胸部放疗且照射野累及心脏的恶性肿瘤患者51例,最终符合图像要求及完成随访者38例,男性14例,女性24例,年龄30-69岁,平均年龄(52.46±9.60)岁,其中乳腺癌患者15例(左乳1
目的:自噬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理活动之一。当前研究已证实,自噬同恶性肿瘤的形成发展存在显著联系。本研究进一步挖掘了自噬相关长链非编码RNA(ATRlncRNA)在结直肠癌中的潜在预后价值及相关分子调控关系,为结直肠癌预后监测,个体化治疗及肿瘤进展机制提供全新的观点。方法:我们对自噬基因(ATG)和TCGA结直肠癌lncRNA表达矩阵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获得了结直肠癌ATRlncR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一种存在于人与动物体内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一定条件下可导致人与动物罹患多种疾病,例如肠炎、败血症、尿道炎、肺炎和脑膜炎等。致病性大肠杆菌根据细菌感染后引起疾病的类型、致病机制和细菌中含有的毒力基因的不同,分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有数万种,不同血清型间的交叉保护弱,导致了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举步维艰,目前大
目的:系统评价放射治疗对非典型脑膜瘤全切术后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和Embase数据库,搜索从建库以来至2021年3月关于辅助放疗治疗非典型脑膜瘤全切除术后患者的文献。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主要结局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次要结局指标为总生
目的:评估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因素,总结社区防治康复一体化管理的效果。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5月收治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社区防治康复一体化管理。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防治依从性评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异常率均明显低
背景及目的:胰腺癌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这种癌症具有十分高的死亡率。通常,其发病性质是隐匿性起病。具体而言,当患者发现患病时,大部分都已到了晚期。在远处器官,比如肝脏、肺脏是比较容易出现转移的。基于这种性质,大部分患者可以说已经没有根治性手术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在2012年全球恶性肿瘤中,胰腺癌的发病率和胰腺癌的死亡率分别位于13位和7位。我国2019年的数据表明胰腺癌
目的:比较妊娠相关性乳腺癌(Pregnancy-associated breast cancer,PABC)与非妊娠相关性乳腺癌(non-PA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8年12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35例PABC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或产后1年内确诊)及1086例non-PAB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应用K
冻结步态是帕金森患者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运动障碍之一。作为其医疗评估、干预和非药物治疗的基础,冻结步态识别已经越来越凸显其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围绕高精度和高实时性的目标,从肢体加速度信号处理、特征提取、分类器设计和算法优化等方面着手,展开了冻结步态识别方法研究。为提高识别方法在解析多任务场景中不同帕金森患者肢体加速度信号过程中的广泛适用性,进而提高全局识别精度,本文使用变分模态分解(Variat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Meta分析,探讨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胰腺炎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胰腺癌家族史以及BMI≥25kg/m~2与胰腺癌发病的关系,为胰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以及The Cochran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走入日常生活,人们越来越着眼于智能材料的发展。磁控形状记忆合金(Magnetic Shape Memory Alloy,MSMA)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因其具有高频响、大行程、能量密度大等特点,被认为是制造微纳执行器的理想材料之一,有着传统机械执行器无法企及的优势。因此,对于MSMA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MSMA执行器输入输出间存在着复杂的迟滞非线性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