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考制度是中学期间一项重要的考试制度。它是考查学校教学情况,考核学生学习成绩,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高等教育生源质量,为社会提供合格毕业生的重要方式。我国中学会考制度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建立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1932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1933年12月颁发的《中学学生毕业会考规程》和《中学学生毕业会考委员会规程》等等一系列法令,使会考制度从无到有,不断修正直到会考停止。当时国民党政府所建立的中学会考制度除了有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的初衷外,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利用会考使学生忙于应付考试而减少学潮,加强集权统治。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学者针对会考的利弊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会考制度的改良意见。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到80年代中期,由于高考对高中教学的消极影响日渐凸显,会考再次被提上日程,在浙江、上海试点后,会考制度于1990年正式建立并向全国推广,高考也以会考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是由于后来会考并没有很好的达到最初建立的目的,教育部于2000年将会考权下放到各省、自治区。会考由此日渐没落,很多省市干脆取消了会考。但会考的取消使得先前高中应试教育问题更加严重,而且依托会考改革的高考也处在了尴尬境地。所以,近年来有些地方又重新审视了会考的重要性,对会考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或建立了脱胎于会考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所以,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我国会考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对会考制度进行历史性梳理和系统性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本研究丰富会考制度的理论,还能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总结会考制度的经验,分析当下会考制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积极借鉴国外和其他地区会考的成功经验,为会考制度寻找到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