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原因造成的感音神经性聋,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生长因子的深入研究为最终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一种能广泛地促进来源于中胚层及神经外胚层细胞增殖、分化的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分布很广,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表明bFGF在听觉神经元和感觉上皮的早期发育、分化,以及听神经元的维持和塑形中起重要作用。bFGF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所致离体耳蜗和前庭毛细胞损害均有保护作用。在活体研究方面,bFGF耳蜗内灌注或腹腔注射对噪声或耳毒性药物所致的内耳毛细胞损害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听力的恢复。但由于bFGF分子量较大,难以通过血迷路屏障,且在生物体内的半衰期较短,全身及局部用药效果差。而通过基因转导的方法将bFGF基因导入内耳使之长期、稳定表达,无疑是一种治疗药物性聋或噪声性聋的理想方法。 利用圆窗膜的半透膜特性,本研究采用了一种经完整圆窗膜进行耳蜗基因转导的方法,以阳离子脂质体为载体,介导bFGF基因转染大鼠耳蜗,观察其表达后对爆震性聋的防治作用,为噪声性聋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一、经完整圆窗膜途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大鼠耳蜗中的表达 以阳离子脂质体为载体,经完整圆窗膜途径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导入大鼠耳蜗,观察不同时间段EGFP基因的表达情况及手术操作对听力的影响,为内耳基因治疗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的转导方法。24只SD大鼠术前及术后分别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实验组(18只)用阳离子脂质体携带的EGFP基因,对照组(6只)用生理盐水,注入置于圆窗龛处的明胶海绵内。分别于术后3天、7天、14天取双侧耳蜗标本做基底膜铺片观察。结果显示,两组动物术后1天军医进修学院硕士论文 中文摘要ABR阈值均提高 5叫,但术后 3天均恢复正常,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功力5人说明此方法是安全可行的,不会引起永久性听力损失。在荧光显微镜下,转染耳蜗呈明显的绿色荧光。3天组表达产物最高,7天组逐渐降低,14天组更弱。对侧及对照组耳蜗均未见荧光表达。结果表明,于圆窗龛处放置明胶海绵进行耳蜗基因转导的方法对听力没有影响,且能够成功转染耳蜗组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二、bFGF基因耳蜗内转导对爆震性自的防治作用 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bFGF基因转染爆震后的大鼠耳蜗,观察其表达及对噪声所致毛细胞损伤及听力损失的保护作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n=6),仅接受 155dB SPL脉冲噪声暴露20次;EGFP对照组(n=8),噪声暴露后即刻导入EGFP/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bFGF治疗组 (n=8),噪声暴露后即刻导入EGFPthFGF/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bFGF保护组(n=8),噪声暴露前3天导入EGFP七FGF/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各组动物分别于噪声暴露前及噪声暴露后1天、3天、7天、14天行ABR阈值测试。噪声暴露后 14天耳蜗取材做基底膜铺片,荧光显微镜观察,并做 bFGF免疫荧光染色验证 bFGF的表达。结果显示,术后 14天,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及bFGF免疫荧光染色均检测到毛细胞内有bFGF的定位表达,表明EGFPthFGF基因成功转染了耳蜗并表达了产物。另外,爆震后1天,bFGF保护组ABR闽值低于空白对照组及**FP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刀5),而bFGF治疗组与两个对照组间ABR阈值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爆震前给药可以减轻ABR阈移。爆震后3天,7天和14天,bFGF治疗组及保护组与两个对照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J<0刀5);而爆震前后bF*F治疗组和保护组间的AB R阈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刀5)。同时bF*F保护组和治疗组耳蜗毛细胞缺失明显轻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将bFGF基因导人大鼠耳蜗并表达,对爆震所致的耳蜗损害既有保护又有治疗作用,它能够明显减轻爆震后耳蜗毛细胞的损伤程度,同时还可以促进爆震后ABR阈值的恢复,爆震前给药及爆震后给药都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