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喀斯特关键带物质循环的地球化学特征——以贵州普定、荔波小流域为例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gzijiang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表岩石-土壤-生物-水-大气相互作用带被称之为地球关键带。在这一关键带中,岩石和矿物的风化与成土过程是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其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控制了地表生境、改变了地球表面形貌,并提供了维持生命的资源。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面临着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剧烈冲突。本研究采用关键带理论框架来构建西南喀斯特区域内物质循环过程,通过耦合界面过程解析整个关键带中物质迁移,进而探讨喀斯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控制因子,从而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论文以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为研究手段,分别选取了普定和荔波的两个代表性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大气-植被-土壤-地下水的物质循环途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取得了以下结论。  1.普定和荔波湿沉降研究结果显示,普定地区的湿沉降在酸性物质(SO42-、NO3-)输入量不变的情况下,pH值相对荔波偏高,这是由于局地碱性物质的输入对上述酸性物质起到中和作用;而荔波地区湿沉降中Ca2+和NH4+较高,可能与碳酸盐岩地质背景以及当地良好的森林植被有关。对干沉降研究发现两地降尘量有较大差异,普定地区降尘量比荔波地区高一个数量级,体现了两地的森林覆盖率以及人为活动的强弱的差异;两地降尘量季节变化都呈现出大致相同的趋势,即夏秋季节降尘少而冬春降尘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夏秋季节植被茂盛,地表覆盖度整体高于冬春季节。对两地干沉降中REE含量及配分模式研究发现:普定区域ΣREE含量随月份变化较大,变化范围在34.1 mg/kg到138.6mg/kg,其平均值为79.9mg/kg;而荔波地区干沉降∑REE量明显小于普定,其干沉降∑REE变化范围31.0mg/kg到88.2mg/kg之间,其平均值为11.5mg/kg。两地中干沉降的REE含量与降尘量是一致的,∑REE含量随降尘量增加而升高;两地中表层土壤中REE和大气干沉降REE配分模式中均具有轻REE(LREE)和重REE(HREE)亏损的特征,表明了大气降尘自然来源的特征。  2.通过对普定、荔波两地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地表优势植物以及土壤有机质C含量和C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对比,发现两地石灰土中有机C含量变化范围在0.2%~8%之间,主要是由于生物富钙作用以及与粘土颗粒结合形成稳定体的作用。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3/C4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不大,但是δ13C值表现出明显差异,C3植被覆盖下土壤中δ13C值变化范围在-28‰~-25‰;而C4植被覆盖下的δ13C值变化范围在-22‰~-17‰; C3/C4混种地区δ13C值介于-25‰~-19‰。在农业用地中,有机C含量均不超过3%,这是受到人为活动影响,但是在土壤底层表现明显富集13C,说明在土地利用转化前表层植被的特性。不同土地利用下的植被和表层土壤中有机C含量与δ13C值发现:C3植被覆盖下,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线性相关,普定地区相关系数为0.60,荔波地区为0.75; C4植被覆盖下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线性相关,普定地区相关系数为0.89,荔波为0.93,表明C4植被与地表层有机质相关性高于C3植被,荔波地区植被与土壤有机质相关性更高。普定、荔波土壤中δ13C值在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变化均呈现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到达最大值后减少。这一现象由于表层有机质分解过程中释放12C,而残留有机质中富集13C,出现了表层δ13C值的增加。残留有机质与粘土矿物形成颗粒物,由于有机质与粘土在不同粒径上的结合,导致细颗粒富集12C,在水动力和重力作用下沿剖面迁移过程,导致土壤中底层有机C同位素的动力学分馏。  3.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的REE含量及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普定地区中ΣREE含量介于58~430mg/kg之间,平均值在264mg/kg。其中灌丛(YPG)和草坡(CQC)中REE明显低于其他土地利用下的土壤ΣREE,而这两种土地利用下的有机质含量高于其他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而有机质中REE含量较低,对土壤中REE的含量起到了稀释作用。整个区域中REE配分模式中表现中稀土MREE(Eu到Dy)富集的现象。在荔波地区中ΣREE介于22~259mg/kg之间,平均值为45mg/kg,各个剖面中∑REE在整体上没有明显差异,而导致这一现象原因可能是长期有机质输入,导致REE高度亏损,表现为在整个剖面上碳同位素差异不大。而该地区中REE配分模式中表现重稀土HREE相对富集现象。  4.普定和荔波地下水研究表明:阳离子主要以Ca2+和Mg2+为主,而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普定地区地下水DIC(溶解无机碳含量)分析结果,雨季含量变化在2.06到3.16mmol/L,平均值为2.70mmol/L;旱季含量变化在1.92到3.44mmol/L,平均值为2.65mmol/L。荔波雨季DIC含量变化在2.86-3.84mmol/L,平均值为3.3mmol/L;荔波旱季DIC浓度变化在3.12-4.12mmol/L,平均值为3.6mmol/L。荔波地下水在雨季DIC含量明显低于旱季,主要是由于雨季大量降雨的稀释作用。普定和荔波雨季的δ13CDIC平均值分别为-11.27‰和-13.02‰;旱季的δ13CDIC平均值分别为-8.53‰和-14.90‰。雨季δ13CDIC相对旱季δ13CDIC相对亏损13C,可能是雨季更强的生物活动。此外,原始森林覆盖的荔波具有偏低的δ13CDIC,而普定陈旗流域具有偏高的δ13CDIC,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地下水δ13CDIC的影响。
其他文献
研究区在行政区划上总体属于甘肃省武都地区,构造上位于白龙江构造带以南至碧口微地块北界之间的区域。本区出露的泥盆系一石炭系地层和变质火山岩基本被围限在北部塔藏一略阳
红咀寺剖面位于黄河二级支流的二级阶地上,主要由一套河湖相的泥炭层和粘土层组成,有机质含量较多,剖面沉积稳定连续,是研究兰州地区3万年以来古气候演化的理想剖面.一、年代
近年来故事逐渐被视为阅读教学的最佳材料.专家们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与其文学经验的多寡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在词汇的发展和文法概念的建立上.在教学中让儿童大量地听读故事,对
期刊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思维的弊端日益凸显,而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协作式教学法正在悄然兴起。本文主要从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入手,分析协作式教学法在
华北克拉通破坏一直是国际热点研究问题,但关于华北克拉通减薄机制一直争论不休,且来自地热学的研究和贡献相对较少。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的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典型的板内构造单元
林语堂在《英译重编传奇小说》中翻译了《小谢》《书痴》和《促织》三篇《聊斋志异》故事.考虑到当时“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在西方社会占主流的历史文化语境,为适应西方读
本文通过夜间看病难的一组成功报道为例,解析了如何以民生视角从普通的小事件中,发掘百姓所关注的大新闻,从而使民生新闻更有影响力。
特提斯喜马拉雅江孜-羊卓雍错地区,分布着一套20-120m不等的海相红色沉积,岩性为紫红色-褐红色叶片状含钙质页岩、有孔虫泥晶灰岩,称之为"床得组红色灰岩层",其时代为晚白垩
超高压榴辉岩有三种类型:Ⅰ)花岗质片麻岩中的透镜体,Ⅱ)大理岩或其它变沉积岩中的透镜体或与其互层产出,Ⅲ)超基性岩或超镁铁岩中的透镜体或与其互层产出.该文对大别-苏鲁超
煤山二叠系—三叠系剖面既是二叠系最高阶长兴阶的国际标准剖面,又是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全球层型候选剖面.过去二十余年来,为精确地厘定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和探索二叠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