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网络小说创作“古风”现象研究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ch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技术所造就的网络社会,于人类文明史而言,是全新的。它的技术本体延展规定网络文化分散、动荡、反专注、反意义、虚无并相对的特式。可就是在以追求新异、变化、流动、无意义为主核的虚拟文化圈中,似乎是为了抗争学界一贯而来对“网络文学”俯视的目光,这个总能出人意料的文学场域近年来兴盛起一股复古的文学风潮。“古风”风潮不仅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制,不仅是对古典诗词的搬迁,“古风”文学所创作与欣赏的更是古典文化的美学精义。这无疑是网络文学对那些数字本体论者较为坚硬的驳斥。“古风”网络小说对经典的模仿,对传统神话与儒道释基因的导入,似乎可以认为是网络文学目前呈现出的开始走向经典的风向标。我们发现“古风”已是当下盛行且不可被忽视的现实之一,而对于此种文学风尚的研究在学界却十分薄弱。本论文即立足于网络文化圈所涌现的这一特殊风尚,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重要理论著作,对当下风靡的“古风”文学现象进行初步探究,并对此现象进行美学意义上的阐释,同时,也对其背后所隐射的大众文化心理进行思考。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解析“古风”现象的缘起、发展与现状。从各种数据推导出“古风”现象存在的现实盛况。第二章就“古风”本质表现展开论述,第三章主要从“古风”小说全新的文本模式对古风文学作品进行美学特点的品析,主要从“叙事模式”、“文本节奏”等与传统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式探析。第四章探究“古风”现象兴起背后的大众文化心理,主要从“古风”小说新的审美体验,与经典文化的传承逻辑,以及大众心理的审美期望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他文献
中国抗战的全面爆发使文学的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偏移,全民族救亡图存的紧迫要求和血腥动荡的现实生活,使新文学浴火重生,从整体上产生了迥异于“前两个十年”的文学特质。1937~19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多元化、开放性的文化接受姿态,使他在文学观念及文学创作中,呈现出矛盾性、复杂性的特点。林语堂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时,自觉地偏爱于中
言情小说在民初的繁荣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伴随着欧风美雨的影响,民初年青人“人”的意识开始了朦胧的觉醒,追求婚恋自主也成为广大青年的自觉要求。但生活于社会转型期的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文学,不同的文学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严家炎先生说:“文学有地域性,这一事实似乎很早就受人注意。”法国19世纪文学史家丹纳,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引言中
二氧化钛(TiO2)主要存在形式为金红石和锐钛矿。由于纳米TiO2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数、小尺寸效应等特点,在热、磁、光敏感性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因而广泛应用于
无论人们对鲁迅的作品是褒是贬,我们都不可否认这样的事实:鲁迅凭借艺术的天才,把自己悖论式艺术世界和丰富复杂的心灵浑融地编织在一起,使自己生活时代的人们(包括鲁迅本人)的思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针对黄河柳园口渠首涵闸闸门启闭时出现强烈振动的情况,重点对启门、闭门过程中启闭杆受力的变化特点及门后水压力的脉动变化规律进行了观测、分析。结论认为:门后水流的脉动
日人佐伯好郎是景教研究专家,在景教研究界享有极高的荣誉,毕生研究景教的他,晚年还自称“景道”。佐伯好郎以后的景教研究界,有人赞赏他的观点,有人对他的观点提出异议,但有一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