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系统结构解析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2008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全球化,在建筑领域则是出现消融时域性和地域性的文化趋同现象.中国建筑相对于世界建筑体系而言,是地域性建筑,只有深刻的理解中国建筑体系自身的特点,才能在建筑文化趋同的语境中维持独立的特性.历史是现实的根本,未来的支点,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进行的解析,更是挖掘其个性的关键.系统论是研究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科学.整体性是其研究的出发点,层次结构和动态原则是其研究的核心.该文结合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以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形成"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系统"的研究概念.该文划分三个时空层次——宏观、中观、微观,作为研究的必要条件;四个结构功能层次——核心、骨架、动力、自复制,作为研究的充分条件;以构成系统的三要素——建筑的自然、技术、文化要素——作为研究的充要条件.采用反观法的研究视角,从系统输出的内容回溯,探讨系统三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规律性.该文提出木构架建筑系统结构由四个层次构成:结构的核心,是三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协同性原则;结构的骨架,是三要素相互作用而建立的稳定关联形式;结构的动力,是三要素关联形式的更新;结构的自复制,是三要素稳定关联形式在时间、空间范围内的扩展、延续.最后,基于上述对系统结构的解析,建构简单的理论模型——四面体框架.该文通过对木构架建筑系统结构的解析,试图从方法论的意义上,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提供一条新途径,为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系统的演化规律做出尝试性的探索.论文正文大约7万字,图片80余幅.
其他文献
战略规划本身起源于作战技术,50年代以来在商业领域得到较大的应用和发展。1960~1970年代,由于现实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对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注、权力的日益分散化、对环境问
建筑外墙如同一层皮肤,向我们传递着建筑主体的"健康情况",以及建筑内核的丰富信息.随着生态建筑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外墙担负起了皮肤的呼吸、散热、吸热、变化颜色并
建筑历史环境的保护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均是一个焦点课题。进入九十年代,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环境,保持经济和社会高度和谐的增长观点,它将长远的社会和生态稳定放在首位。这使
学位
当代亚洲城市蕴藏的无限活力受到了世界建筑界的普遍关注。当代中国作为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迅猛扩张更是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的建筑师群体,作为城市生产的
论文以民居的构筑行为和居住行为为主线,在整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缀合"各种方法对两宋时期的民居和居住形态进行了系统的历史研究,以期对该时期民居的形式空间和聚落形态结
作为众多采暖方式的一种,辐射采暖由于具有热舒适性好,造价适中,应用得当时节约能源等种种优点,而在近几年的实际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中国对辐射采暖的研究相对较
本文以等级空间为工具初探了中国传统社会城市意识形态。构成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基本因素是:天命观,血缘制度,循环论。天命观解决权力正统性问题,血缘制度是等级社会存在的基石,循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休闲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休闲空间在城市中迅速扩展。在传统的游览之外,出现了新的休闲方式和休闲空间。这种新的休闲
关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国内学术界由最初关注规划的概念辨析逐渐转向研究规划的性质、地位与方法论。目前学术界对战略规划中引入前瞻性理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规划方法的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半透现象的研究及应用逐渐成为一种建筑现象,并且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该文从视觉感受和空间感受的角度出发,以光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