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光区块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车排子凸起之上,自该区块勘探以来,已陆续在沙湾组一段和二段发现油层,由沙湾组的油气运移通道可知,不整合面是该区块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春光区块北部即地势高处古近系地层直接覆盖在不整合面之上,在油气运移如此有利的条件下,古近系地层是否具有好的圈闭则影响着古近系地层是否存在好的油气藏。
春光区块浅层含油气层的寻找依据两种思路,“亮点”模式,如排2井和岩性圈闭模式,如春2井。然古近系地层因其砂泥岩速度差异不大,“亮点”模式不明显;另一方面,春光区块古近系地层为三角洲和水下扇沉积,三角洲前缘常发育上倾尖灭圈闭,水下扇则常发育透镜体圈闭,因此,寻找古近系圈闭时以岩性圈闭为主要出发点。
本论文以地震资料为依据,从钻井资料出发,根据地层的接触方式查明古近系层序地层单元的层序地层内部结构,结合地震相分析和砂体平面形态确定沉积体系以及相分布,并根据古构造和有利储集相带和砂体分布,圈定岩性圈闭,为岩性圈闭的油气勘探提供目标。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如下:
1、在进行层序划分时研究区采用水进水退模式,整个古近系地层为1套三级层序,目的层段即第三砂层组为水退体系域。
2、根据速度分析,研究区古近系第三砂层组砂岩以Ⅰ类砂岩和Ⅱ类砂岩为主,Ⅰ类砂多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Ⅱ类砂则多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砂体。根据波形分析可知该地区主要以斜对称波形和低频波形为主,可运用人工砂体解释以及地震相分析的方法进行砂体的识别。
3、古近系第三砂层组沉积期研究区北部发育两个主要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支河道,进入湖盆后,派生出5个水下分流河道,工区内西南发育3个NW-SE的分支河道及与之对应的三角洲朵叶沉积,东部则发育2个近南北向的分支河道及与之对应的三角洲朵叶及水下扇体系。
4、春光区块由于临近生油凹陷而有了油气来源,由于红车断裂带的垂向运移和不整合面的横向运移而有了油气运移的枢纽,古近系第三砂层组因为发育三角洲—水下扇沉积体系而有了好的储集层,生储盖以及运移匹配较好,古近系第三砂层组为一潜在的勘探目的层段。
5、三角洲前缘亚相易形成上倾尖灭型圈闭,水下扇则有利于透镜体圈闭的形成,以此为指导,结合砂岩尖灭点,共找到岩性圈闭25个,其中,符合有利圈闭条件的有3个。
春光区块浅层含油气层的寻找依据两种思路,“亮点”模式,如排2井和岩性圈闭模式,如春2井。然古近系地层因其砂泥岩速度差异不大,“亮点”模式不明显;另一方面,春光区块古近系地层为三角洲和水下扇沉积,三角洲前缘常发育上倾尖灭圈闭,水下扇则常发育透镜体圈闭,因此,寻找古近系圈闭时以岩性圈闭为主要出发点。
本论文以地震资料为依据,从钻井资料出发,根据地层的接触方式查明古近系层序地层单元的层序地层内部结构,结合地震相分析和砂体平面形态确定沉积体系以及相分布,并根据古构造和有利储集相带和砂体分布,圈定岩性圈闭,为岩性圈闭的油气勘探提供目标。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如下:
1、在进行层序划分时研究区采用水进水退模式,整个古近系地层为1套三级层序,目的层段即第三砂层组为水退体系域。
2、根据速度分析,研究区古近系第三砂层组砂岩以Ⅰ类砂岩和Ⅱ类砂岩为主,Ⅰ类砂多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Ⅱ类砂则多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砂体。根据波形分析可知该地区主要以斜对称波形和低频波形为主,可运用人工砂体解释以及地震相分析的方法进行砂体的识别。
3、古近系第三砂层组沉积期研究区北部发育两个主要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支河道,进入湖盆后,派生出5个水下分流河道,工区内西南发育3个NW-SE的分支河道及与之对应的三角洲朵叶沉积,东部则发育2个近南北向的分支河道及与之对应的三角洲朵叶及水下扇体系。
4、春光区块由于临近生油凹陷而有了油气来源,由于红车断裂带的垂向运移和不整合面的横向运移而有了油气运移的枢纽,古近系第三砂层组因为发育三角洲—水下扇沉积体系而有了好的储集层,生储盖以及运移匹配较好,古近系第三砂层组为一潜在的勘探目的层段。
5、三角洲前缘亚相易形成上倾尖灭型圈闭,水下扇则有利于透镜体圈闭的形成,以此为指导,结合砂岩尖灭点,共找到岩性圈闭25个,其中,符合有利圈闭条件的有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