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俗与化俗:冯梦龙通俗文学观研究

来源 :王安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1j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是一个文学思想较为活跃的时代。伴随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新的文化思潮、社会风尚等因素的介入使得文学的价值取向逐渐改变,传统诗文创作寻求新的出路,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民歌、戏曲等逐渐被欣赏。其时,登上历史舞台的市民与士人交互影响,儒学世俗化与市井风俗人性互为映照,以文为戏与以文为教的思想相互缠绕。身处其间的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是个矛盾的结合体。作为冶游市井的畸人才子,他以“俗”的标准探索文学创作的新路,身为抚心世道的儒士治吏,他又以“雅”的追求回归情正理适的审美。趋俗从时的“适俗”理念与提俗向雅的“化俗”理念通过“情教”的联接而共生,构成了他在俗与雅之间的独特通俗文学观。白话小说“三言”、民歌集《山歌》《挂枝儿》、戏曲集《墨憨斋定本传奇》、笔记小品《情史》《智囊》《古今谭概》《笑府》等都集中体现了他“适俗”与“化俗”兼备的通俗文学观。本研究以冯梦龙“三言”、民歌、戏曲、笔记小品的创作与改编为依据,结合他所处社会环境与复杂的人生经历,分析他通俗文学观生成的背景,探讨其雅俗观,阐明他调和俗雅的方式与雅俗共赏的通俗文学观,探究通俗文学观在其文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揭示“适俗”与“化俗”的通俗文学观对后世的影响。本研究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冯梦龙的通俗文学观:第一章:明代俗文学思潮的兴起。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使得通俗文学在商业出版中比重增大。随着俗文学思潮的兴起,文人群体观念发生变化,文学开始聚焦市井题材,关注市民生活,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明代市民文学的繁荣。而生逢其时的冯梦龙,既有市井生活与俗世民情的了悟,又有着科场失意与文友交游,复杂的人生经历让他由雅入俗,又化俗向雅。他的通俗文学观正是在时代环境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影响下产生、成熟并付诸实践的。第二章:冯梦龙的雅俗观。冯梦龙对“俗”与“雅”没有明确地下过定义,但通过他作品序言、评注、批点中零散的理论阐述,并参照其具体的文学实践,其实不难梳理出他对“俗”和“雅”的基本界定与解释。冯梦龙所谈的“俗”,既指向市民阶层的习性、情志、本能,包括人俗、语俗、事俗、情俗,同时也指向市民鄙俗的一面,即超出社会规范、合理欲望的人欲。冯梦龙所谈的“雅”,与“俗”相对,以雅正为核心,包括了思想行为“不惊俗”、语言言谈“不骇耳”、审美情趣“不伤心”等内容。第三章:俗雅共生与冯梦龙的通俗文学观。冯梦龙通过达至情之“真”、宜市民之“趣”、描庸常之“奇”的“适俗”以“触里耳”,通过曲终奏雅的教化、文人趣志的融入、和雅语言的表达“化俗”以“振恒心”。礼教性情化的“情教”联接起冯梦龙趋俗从时的“适俗”理念与提俗向雅的“化俗”理念,力图达到一种自然行于理又自然发乎情的情理交织的审美境界。第四章:冯梦龙的通俗文学观及其文学实践。冯梦龙的创作与改编都鲜明地贯通着他“适俗”与“化俗”兼具的通俗文学观。从小说理论与创作看,他对内容主题、艺术结构、小说语言做出了雅俗结合的尝试,追求适俗奏雅的境界。从民歌理论及采编看,他兼顾桑间濮上的浅俗与清雅的妙趣,既遵循“情其性”的情真模式,也有“性其情”浪漫情正的雅调,既重男女真情,又借情施教。从戏曲改编及创作看,他以“忠义为先”的教化思想为核心,既要求情节可观又追求丽词俊音,坚持“本色”“当行”之语的同时重视舞台表演艺术。从笔记小品理论及创作看,他以诙谐谑浪的短章小品娱人广情,又将劝世疗腐的苦心深意蕴涵其中。第五章:冯梦龙通俗文学观对后世的影响。冯梦龙将文人思想志趣带入话本创作,助推了话本文人化转向。而由他开启的以情理交融为核心、兼顾俗趣与雅韵的雅俗结合新范式更是垂范后人,影响深远。他所建构的“俗美——情真——理适”民间审美价值观,促进了市民从追求奢靡享乐的欲望中抽身,转而回归到纯朴率真的本性,即便在今天依然具有劝励世人向真向善的教化意义。
其他文献
作家刘震云的电影编剧实践直接链接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与影视的合流大潮。刘震云倾向于亲自动手改编自己的小说,这在视觉文化兴起的时代语境下、在一众参与影视生产活动的作家里很具有代表性。迄今为止,刘震云已亲自操刀将自己的五部小说改编成了电影。本文围绕着这五部改编作品系统地研究刘震云的电影编剧实践活动,力求对研究界过度将研究目光聚焦于刘震云的作家身份却眼盲性地忽视了他的编剧身份的现象稍作纠偏。此
学位
介子推崇祀是民间信仰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它由历史事实演变而来,在漫长的岁月中被民众塑造成历史记忆,进而民众为记忆中的人物形象建祠立庙,将其故事与寒食挂钩,以独特的节日风俗来纪念,历代绵延。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介子推因其忠孝品质及乡土性受到当地百姓崇祀,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官方推崇,纳入祀典,官方借以化民成俗,使介子推崇祀的影响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山西一带及其周边地区。而在南方的潮汕地区,这里拥有着
学位
本文以游戏陪玩群体为研究对象,以网络社会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考察游戏陪玩从业者群体的职业与生活,探讨其未来发展。游戏陪玩群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政策利好、资本运作、科技进步以及组织变迁使得游戏陪玩职业得以产生,为游戏陪玩群体的出现提供了合法性背景;从微观层面来看,青年人在职业选择具有明显的时空取向,即青年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更倾向于寻找环境自由、时间灵活的职业,个人兴趣及普通游戏玩家猎奇
学位
将读写结合的读后续写任务,如今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且大量研究已证实其在促学语言方面的有效性。理论上,中国著名二语学者王初明提出“续”论,认为语言是通过“续”学会的,学习高效率是通过“续”实现的。该论阐释了这种写作任务的促学机理——协同。学习者通过协同实现协调互动,并以动态的方式维持这种互动。然而,现有研究大多选择大学生或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高中生的关注仍较少,且目前中国有10多个省份已
学位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于19世纪中叶传入法国。直至1981年方由李治华及其妻子雅歌,历时27年翻译完成迄今为止唯一的法语全译本。对于这部“文备众体”的小说,其法译研究无疑是一项颇为浩大的工程,而本文则是针对其中动物意象法译问题的专题研究。动物意象的存在令小说语言更为生动贴切又意蕴盎然。从其表现形式而言,曹雪芹所勾勒描摹的诸种动物意象,并非作者临时起意的即兴发挥,而是多种文化因素合力的
学位
现如今电影不仅仅作为娱乐渠道,同时也是反映现实的重要窗口。面临欧洲难民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交织影响,人类渴望了解此类挑战的背后深层原因,以此寻求解决之道。来自北京大学的戴锦华教授于2020年作题为“历史的铰链——由法国电影《悲惨世界》看今日现实”讲座,戴教授从《悲惨世界》以及其他类似主题电影展开分析,依据电影内容以及个人的亲身经历,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所在,同观众分享自身关于当今世界重要事
学位
《骷髅格》是明清曲谱史上盛传一时的所谓“汉唐古谱”,曾在传统曲学家中产生过很大影响,所收曲目大多为集曲。时至近代,虽全书已佚,吴梅、王国维等戏曲大家仍将其誉之为“曲谱之祖”。因此,《骷髅格》这样一部地位崇高的曲谱,对其进行考证、梳理是很有必要的。笔者选取其中收录最多的集曲作为突破点,通过对《骷髅格》《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三谱所体现思想及共有集曲的比较,对《骷髅格》进行再研究。
学位
2020年10月17日,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苏州大学学术报告厅举行人道事务高级研修班和社会学(人道工作方向)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基于开班仪式中六位发言人的中文发言视频原音,译者进行模拟口译任务,进而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对口译文本进行分析。释意理论是用以研究口译活动最常用的理论成果之一。本报告对译者在口译过程中出现的难点进行分析归纳,在释意论的指导下,找出相对应口译策略、方法或技巧以解决对应难点。精心的译
学位
2019年末至今,新冠肺炎疫情一直肆虐于全球,世界各国皆展开了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国与西方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和防控措施,其背后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自由”价值观。论文以中西疫情防控中的“自由”价值观为研究对象,依据“中西‘自由’价值观是什么——中西‘自由’价值观有什么价值原则——在‘自由’价值观指导下中西疫情防控怎么做”的写作思路展开。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绪论主要介绍论文
学位
清代民国扬州的修志活动十分频繁,并且产生了一众佳志。清代是方志学的成熟期,在此期间,扬州方志的编修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修志活动的频繁展开,扬州方志的纂修组织也逐渐完善,体例和种类也都前所未有的丰富。近代以来,由于战争以及社会变迁等因素,使得扬州逐渐衰落下来,再加上整体动荡的社会环境,给扬州方志的编修造成了一定影响。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修志传统以及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民国的扬州依然有很多方志修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