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结构”的城市社区治理制度的完善路径——以深圳市Y街道为例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756_34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社区治理作为重要一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社区治理的文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治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得到了有效处理。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宏观目标下,微观层面具有操作性的社区治理制度实际上并不完善。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各类主体投身社区治理的热情,破坏了社区发展环境。特别是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社区成员的异质性等因素都需要完善的社区治理制度来加以应对。为此,本文以Y街道这一基层行政组织为例,探寻完善城市社区治理制度的有效举措与可能路径。
  另一方面,制度完善的动力来源于制度需求的存在。因此完善城市社区治理制度的起点就在于准确识别治理主体各自的需求。本文认为,在街道范围内,上级党委及政府、社会组织及企业、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的三类主要主体,它们分别产生了政治需求、社会需求及自治需求。政治需求涉及基层党建创新和治理任务达标,社会需求涵盖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和承担社会责任,自治需求则表现为居民的自治呼声。每类需求经由不同的渠道传递到街道层面,推动街道以不同的制度类型加以回应,而制度类型是通过制度结构来进行区分的。进一步的,制度结构的不同体现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差异化组合。从这个角度来看,街道一级行政组织能够通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不同搭配来调整制度结构,进而塑造满足不同需求的制度类型。由此,本文构建了分析城市社区治理制度完善路径的“需求——结构”框架。具体而言,本文认为政治需求、社会需求和自治需求分别需要通过正式制度占主导的命令指导型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协同的支持引导型制度以及非正式制度占主导的协商互动型制度来实现。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需求——结构”框架透视Y街道社区治理的实践,揭示了微观层面完善城市社区治理制度的可能路径。尽管路径是明确的,但不同地区治理条件的差异,导致现实的治理绩效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
其他文献
深圳大鹏新区成立于2011年,作为深圳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产物,成为“特区中的新区”和全市唯一不考核GDP的区。新区在管理机制上实行党政合署办公,新区各部门职能高度融合,以精简的机构、精干的人员保持着高效运转。成立以来,大鹏新区担负着市委市政府赋予“改革促发展、新区走新路”的历史重任。同时,新区充分发挥生态特区的优势,大胆探索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新制度、新体制、新机制,为深圳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体制
学位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以来,“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成为政府倡导的治理手段,各地努力探索,推动服务下沉、资源下沉,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城市治理的基层和基础在街道、社区,资源下沉也集中在街道和社区。城市基层治理中的资源,包括党委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市民等治理主体拥有的资源,是一个由多元主体构成的庞大资源体系。我们要推动多元主体进行合作,互惠互利,共建共享,以
基层公务员执行力效果的好坏,既关乎国家政令是否通畅、国家政策能否落地,又关乎人民生活是否具有幸福感、获得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终评判党和政府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点。中山市坦洲镇作为基层政府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代表,只享受乡镇行政建制,却承担了县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在简政放权的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公务员执行力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研究中山市坦洲镇公务员执行力,不仅能为中山市坦洲镇找到提升执行力的方案选
学位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提供了技术基础。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的效能问题也逐渐成为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和实现公共文化治理目标的重点工作。2017年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创新服务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2019年文旅部印发《公共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期,精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职务违法甚至是职务犯罪却时常发生,对监察机关的职能履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行政监察对象仅限于行政系统内部工作人员,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监察委员会成为集独立性、集中性于一体的国家监督机关,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均被纳入监察范围,这同时也引发了精准扶贫监察机制的新变革。  本文基于上述改革背景,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以国家监察论和政府法治论为
学位
基于Citespace软件以5本中国研究权威期刊为数据来源绘制知识图谱,本文发现以《中国季刊》、《当代中国》和《亚洲研究》为代表的区域研究综合型期刊,以《美国政治科学评论》、《比较政治学》、《美国社会科学评论》为代表的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国际关系领域的顶级期刊是西方关注当代中国治理问题的主流刊物;美国学者是当代中国治理研究领域的主力军,以欧博文、沈大伟、韩博天、傅士卓和黎安友等为代表的的欧美学者是西
学位
近年来,在实现乡村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选择进入定向选调生队伍,扎根基层,在乡村工作的开展和乡村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定向选调生的工作价值观取向,对基层工作的工作期望落差和工作适应性如何直接关系其基层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基层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因此,了解定向选调生的工作价值观、对基层工作适应性以及其实际工作感受与工作期望是否存在差距的现状,进而研究工作价值观、工作期望差
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探索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优化养老服务的供给,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我国的一项紧迫任务。当前,我国正努力将社会化养老领域的发展改革推向纵深,而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履职情况直接影响着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的完善和创新。因此,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职能研究,对我国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调生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青年干部选拔和培养制度,其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特点,对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国家基层治理能力有重要意义。选调生对工作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基层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由于选调生的选拔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群体,基层事务的繁杂性和迫切性,使这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从“学生”到“社会人员”的角色转变与艰巨基层工作的双重压力,很容易出现理想与现实落差较
中国道路是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治理模式的概括,海外学者基于不同立场、从各个研究视角对中国的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进行分析。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海外对中国道路的研究因应进入新的研究阶段,梳理和总结海外学者对中国道路的研究,尤其是分析十八大以来海外学界关注的焦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道路”及其相关概念“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是海外学者对中国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