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地景:明清时期湘西苗疆国家化的文化实践

来源 :余海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l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阐述湘西苗疆是如何从华夷之辨的蛮荒之地如何进入国家化以及在进入国家化的过程中,地方族群、传统士人群体如何在与王朝国家的多元互动中充分地利用各自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完成了国家认同的多元化表述,以及如何通过对关于山川形胜、风水故事的创造与重复讲述和诸多地景的营造来展现湘西地区被整合进入王朝国家的文化实践。明清以来,伴随着频繁的“苗变”与王朝国家对于“苗变”的勘定,经由土司担承、军事镇压、改土归流以及设府立县等措施,湘西苗疆逐渐由蛮荒之地进入王朝国家的版图。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地方人群根基于族群的历史文化传统创造了大量以起兵反抗“皇帝”为主要内容的“反王”风水故事,并将这一类事件的根源归结于荫生“草口”的奇异山川;另一方面,为了平定“苗乱”,地方政府在湘西苗疆修建了边墙以及大量的哨堡碉卡,并建立市场、坛庙,经由“神道设教”不断推进湘西苗疆地区的社会文化转型,其所营筑的诸多“工事”自然也就成为了国家权力不断渗透湘西苗疆地区的重要地景意象。另外,随着文教的辅行,地方的山川景物也逐渐进入了地方士人群体的视野,成为了流寓官宦以及地方士人群体争相吟咏唱和抒发襟怀寄托的“胜景”,甚至被当成地方或区域标榜文教典章的重要象征。总之,本文将明清以来设置和营建的大量的军事建筑和以及被地方人群不断传说附会的山川物景当做“地景”来看,并将重点分析这些“地景”种种传说故事背后的所呈现出的历史心性和文化图式,分析其如何影响了湘西苗疆族群的实践选择和文化表述,以及关于“山川形胜”故事不断传述和再创造如何成为地方人群充分发挥能动性融入王朝国家的文化实践过程。
其他文献
命题质量关系到学科评价目标的有效实现。道德与法治中考省级统一命题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通过强化命题管理、创新命题理念、改进命题技术等方式,增强命题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以提升命题质量,更好地发挥考试评价的指挥棒功能和育人作用。
期刊
<正>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命题评价引领学生反思生活、改造生活,提升学生生活品质,提升核心素养;引领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实施有效德育,由“教理“”教法”转向“育心”“育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为学生,为学生的生活,为学生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可能生活。命题评价充分体现了课程的价值功能,使儿童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达到知行合一。《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小学思政课程以学生生
期刊
道德与法治学习评价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立足新课标强化一体化设计的要求,循着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视野,分学段开发多种评价活动,深化其价值理解和体悟;联通课堂内外、校内外生活,开发学校、家庭和社区评价资源,使学习评价贯穿“全学程”,促进价值认同与践行,助力课程核心素养养成。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剪纸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取材于生活,朴实生动,表现夸张,以独特的装饰性、趣味性广泛流传于民间,是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结晶,传递着共同的美好愿望。在纸张正式用于剪纸之前,将薄型材料用剪影镂空的工艺形式制成妇女妆容饰品,在纸张正式用于剪纸之后,主要用于民间服饰等刺绣、印染花样的描摹,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原来应用的基础上,开始用于装饰生活场景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