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凝视”是西方近现代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发展与自古希腊缘起的视觉中心主义密切关联。理论家们先后为“凝视”理论注入主客体、权力等多种维度扩充其理论体系。而让-吕克·南希利用解构主义思想突破了原有“凝视”理论之下的主客二分,打破了他者在“凝视”下对主体的规训与约束。南希提出主体与他者之间是平等互通的,没有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主体,他者仅是相对于主体而言有区别的他者。因此不存在他者“凝视”对主体的束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凝视”是西方近现代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发展与自古希腊缘起的视觉中心主义密切关联。理论家们先后为“凝视”理论注入主客体、权力等多种维度扩充其理论体系。而让-吕克·南希利用解构主义思想突破了原有“凝视”理论之下的主客二分,打破了他者在“凝视”下对主体的规训与约束。南希提出主体与他者之间是平等互通的,没有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主体,他者仅是相对于主体而言有区别的他者。因此不存在他者“凝视”对主体的束缚。南希的“凝视”是从主体中出发又返回到主体中的,通过“凝视”实现自身的外展并回撤到自身当中,进而实现自身的重置。主体与他者之间依靠着一道无法言说的界线区分彼此,但界线并不是固定不动的,随着主体对自身的重置而改变,因此主体之间是共通的。主体对自身地重置意味着自身的“敞开”,意味着主体意义的不断更新。主体在与外部世界的“凝视”中短暂地实现了“完整”,获得意义。由主体构成的世界的意义也由此趋于完整。
本文围绕着南希的“凝视”理论展开论述,首先阐释“凝视”的含义,以“肖像画”作为例证阐释主体的自主性及“敞开”;其次,在“凝视”的发生过程中探讨主体与他者之间如何彼此独立共通;再次在“凝视”与意义之间建立关联,“凝视”如何指向意义的不断更新;最后借南希的“凝视”为当下的“拟像”发展指明新的方向。全文一方面纵向深入探讨“凝视”与“他者”理论,从前人已建立的理论体系中汲取经验,以便更好地阐释南希的理论并突出其创新性;另一方面,通过与同时代其他相关理论的横向比较,说明其它理论对南希的影响及其自身独创之处。
本文在论述南希“凝视”理论的同时,也对原有“凝视”理论体系进行了扩充与完善,并试图为人类及现实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其他文献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是两个过程的统一:一个是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来阐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即理论具体化(大众化)的过程;一个是将
刘少奇在从事党务工作过程中,围绕执政党建设问题提出一系列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构成刘少奇的执政党建设思想。本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运用历史文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归纳分析等方法,结合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对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形成的背景、刘少奇加强执政党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重要思想以及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当代意义。研究的重点是
在当今中国影视文化发展过程中,影视文化产业市场越来越注重影视明星价值的确立,而影视明星建构出的形象是决定其价值的关键。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影视明星的形象建构,并将其置于全媒体背景下进行分析。为了能够更完整地体现,在中国影视明星形象建构问题上全媒体时代相较于传统时代的变化,本文选取基于2000年之后互联网发展初期作为传统时代与全媒体时代的分界点,对传统与全媒体时代(2000年-2019年)的中国影视
娄烨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以诗意化的文本和独具特色的影像风格著称。娄烨的电影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女性新形象,贴近现实女性群体的真实生存和情感状态,体现了娄烨对女性的深切关怀。本文将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作者电影理论等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剖析娄烨塑造的女性形象特点。通过对娄烨电影作品的详细梳理,将其塑造的经典女性形象分为五类:作为母亲的女性、作为的女儿的女性、作为妻子的女性、作
本文所论的名物,是指唐代边塞诗中作为客体来描写的客观物象,如生活器具、兵戈服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本文所谓的诗性考察,是借助于诗性思维的方式对唐代边塞诗中描写的名物所承载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研究。诗性思维,又称原始思维,意指人类儿童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征为主客不分,运用想象力将主观情感过渡到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从而创造出一个心物合融的主体境界。唐代边塞诗中所描写
学术界之前对柳永词的研究主要从作家生平、作品思想内涵、词作艺术特征、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出发,更多关注柳永的俗词、艺术上的美学价值和他的社会文化价值,较少研究柳永俗词和雅词之间的关系。笔者从词史上雅俗之辨出发,探讨柳词雅俗并陈的矛盾性以及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进而从读者的角度探讨宋、元、明、清时期柳永词的接受情况,最后探讨了后世作家对柳词的传承。论文旨在进一步完善柳词研究,使人们能更公正、更客观地认识
东汉以来,随着佛教逐渐传入中国,汉译佛经活动也逐渐发展成熟,至唐代进入了繁盛的阶段,大量的佛经被翻译成了汉语,地婆诃罗所译的《方广大庄严经》(以下简称《庄严经》)就是这一时期的译作。本文以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影印本中的《庄严经》爲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归纳类比、字书佐证、综合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该经书中的俗字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研究,并以此展现唐代汉译佛经中的俗字使用面貌,探究俗
彼得·凯里是当代澳大利亚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继作家帕特里克·怀特之后澳大利亚最受国际文坛关注和认可的澳大利亚文学代表性人物。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入文坛以来,凯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他被视为澳大利亚民族文学的代言人,纵览凯里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他的写作无不体现着对澳大利亚历史、文化、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他的小说为读者开拓了探究澳大利亚历史画卷的全新视野,展现了澳大利亚的历史风貌和民族文化。
乡村振兴是我国针对农村的全面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是我国文化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当下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是广大农村,并且具有共时性,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存在互动发展的可能。龙鼻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结合起来,其利用旅游开发促使当地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互动发展的经验在湘西具有典型性,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及传承。但依然存在非遗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