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至善论研究

来源 :河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g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善是康德整个道德体系最高点,也是其最高理想的道德生活状态。至善以理性原则为基础,包含着主观的自由意志和对道德的尊重以及客观的道德律令,人们在道德律令下根据道德规则进行道德选择,道德律规定善的概念并使其成为可能,善恶问题时刻与意志相关,只有理性法则才能使意志不受客观表象规定,成为自己的行为动因。康德哲学通过加强理性的力量,祛除其被动性,成为道德判断的基础,同时,康德立足于理性,讨论了真、善、美与自由问题,为传统的道德哲学增加了新的内容。其中德性和幸福是构建至善的主要因素,德性是人类实践理性活动中获得的最高的东西,也是幸福的条件。
  康德反对目的论,他认为幸福是自我爱好的全部满足,爱好是理性存在者的内心冲动,并不具备绝对价值,只有克服爱好的冲动并完成责任时,才是真正的幸福。至善观追求的最好状态是一个有德性的人其自身幸福与德性在某种程度上达到高度一致,无偿的德性会使人退却,降低道德法则的效用。为最大程度保证至善体系的完备,康德提出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实有三大悬设,但仍寄希望于人自身的道德义务感,出于对道德敬畏而履行内心的道德法则才算真正走向至善。康德至善论带领我们坚信道德、承担责任、收获幸福,我们应该不断克服缺陷,力求最高的善。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死亡这一客观事实越来越重视。人们不仅追求生命的延长,同时日益注重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提高,使得安乐死的思想应运而生。安乐死的本意是为了减轻或解除病患的痛苦,逐渐被社会所认知。而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医疗条件不足,法制体系不完善等阻碍了我国安乐死事业的发展。鉴于安乐死本身的复杂性,使其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话题。而本文立足国情,从伦理学角度对我国安乐死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组织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与支持,作为执政党能否长久在位,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赢得民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中国共产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研究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消解新时代我国存在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
功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张功利理论的思想家们,从伊壁鸠鲁到边沁都把它理解为快乐本身以及痛苦的解除。边沁开创的功利主义有两个原则,即最大幸福原理与联想原理。功利主义依据的认知方法是经验主义而非理性主义。马克思对功利主义的评判包括对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实践评判,也包括对功利主义理论恰当与否的评判,更有对功利主义所诉求的个体利益与社会普遍利益相统一的价值评判。以边沁和
期刊
近年来,个体意识普遍觉醒,在更高程度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此赋予社会发展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凸显了非理性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所带来的狭隘现实主义倾向和社会价值目标混乱问题。马克思个体观从实践和辩证的角度把个体理解为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基础,阐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载体和前景。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个体观既有利于划清该理论与其他偏颇的个体观的界限,厘清人们对个体观的全新认识,也有利于解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