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地区婴幼儿肠道菌群组成及亲子活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近些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生命早期婴幼儿阶段是肠道菌群结构形成的重要阶段。抗生素使用、辅食使用、分娩方式和种族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到此阶段肠道菌群的形成。有研究发现社交互动会影响到灵长类动物和成年人类的肠道菌群。聚会玩耍等亲子活动作为早期的社交互动,可能对婴幼儿的身心发育有益,但是目前尚不清楚亲子活动对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影响。因此,我们收集温州地区婴幼儿粪便样本,检测温州地区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组成情况,并探讨亲子活动对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1.通过16SrDNA测序技术分析温州地区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组成情况;
  2.探讨亲子活动对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将一个月内参加过亲子活动的婴幼儿定义为亲子活动组(Parent-child activities group,PG),一个月内没有参加过亲子活动的婴幼儿定义为无亲子活动组(No Parent-child activities group,NPG)。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最终选取73名温州地区婴幼儿,其中亲子活动组23名,无亲子活动组50名。收集两组婴幼儿粪便,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粪便样本中16SrDNA的V3-V4可变区之后,进行高通量测序,随后进行细菌学分类,描述温州地区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组成情况,并通过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物种热图分析和LEfSe差异分析等方法比较两组间的菌群差异。
  结果:
  1.亲子活动组平均年龄(17.696±4.050)月,无亲子活动组平均年龄(18.520±4.550)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0)。卡方检验显示,两组间分娩方式(P=0.814)、男女比例(P=0.417)和既往母乳喂养史(P=0.950)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两组间出生体重(P=0.915)、母亲孕周(P=0.595)、母亲生育年龄(P=0.678)、身高Z-评分(P=0.275)、体重Z-评分(P=0.235)以及身体质量指数Z-评分(P=0.684)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在门水平,温州地区婴幼儿肠道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组成。在属水平,主要由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志贺氏菌属和韦荣氏球菌属组成。此外,对亲子活动组与无亲子活动组两组间肠道菌群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Chao1、Observer、Shannon和Simpson指数),发现在OTU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属水平,Chao1、Shannon和Simpson指数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亲子活动组高于无亲子活动组。利用Beta多样性中的PCoA分析方法(Bray-Curtis index)分析两组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组成,发现亲子活动组与无亲子活动组的肠道菌群组成具有较大差异,进一步通过ANOSIM分析确定两组间肠道菌群组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3.对亲子活动组与无亲子活动组两组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各OTUs进行聚类后分析发现,在门水平,两组肠道菌群组成基本相似,主要由拟杆菌门、厚壁菌门以及变形菌门组成,但是比例不同,其中在亲子活动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大于无亲子活动组。在属水平,两组肠道菌群组成基本相似,主要由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志贺氏菌属、韦荣氏球菌属、巨球型菌属、罗斯氏菌属、阿克曼嗜菌属和布劳特氏菌属等。物种丰度聚类热图分析显示,亲子活动组双歧杆菌属富集,而无亲子活动组由拟杆菌属富集。利用LDA Effect Size(LEfSe分析)进一步对两组肠道菌群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亲子活动组婴幼儿在门水平放线菌门微生物的数量增加,在属水平双歧杆菌属、志贺氏菌属、克雷伯氏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伊格尔兹氏菌属、罗斯氏菌属、放线菌属和毗邻颗粒链菌的微生物数量增加(LDA>2.0),而无亲子活动组婴幼儿在门水平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的微生物数量增加,在属水平副杆菌属、拟杆菌属和Clostridium_XlVa的微生物数量增加(LDA>2.0)。
  结论:
  1.温州地区婴幼儿肠道菌群主要由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志贺氏菌属和韦荣氏球菌属组成;
  2.亲子活动可能会影响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组成,亲子活动组主要差异菌为双歧杆菌属和罗斯氏菌属,无亲子活动组主要差异菌为副杆菌属、拟杆菌属和Clostridium_XlVa。
其他文献
会议
期刊
目的:  我们通过使用川崎病(KD)及正常(Normal)血清诱导细胞模型做RNA测序:着重通过KD血清稳定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模型,并送去RNA测序和筛选出有明显变化的lncRNA。同时探索lncRNA-RP11-701H24.5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害中的功能:重点调查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实验中,lncRNA-RP11-701H24.5在其细胞功能实验中发挥的作用。还
学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其中约40%的重症BPD合并有肺动脉高压,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病死率较高。其发病机制目前主要认为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机械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多方面刺激下,造成以肺泡发育阻滞和肺血管损伤为特征的慢性肺损伤。其中,肺血管损伤包括肺血管发育受阻及支气管肺发育不
学位
期刊
学位
SUMOs(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s)分子是一种重要的类泛素蛋白,在物种进化中蛋白结构保持高度保守。通过与底物蛋白特定赖氨酸残基之间形成异肽链,SUMO分子与目标蛋白发生共价结合,即为SUMO化(SUMOylation)修饰。SUMO化修饰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磷酸化、泛素化、乙酰化等多种修饰类似,对蛋白质的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广泛参与脊椎动物细
学位
背景与目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可导致严重的长期残疾,包括脑瘫和脑损伤?小分子P7C3-A20已显示在多种疾病例如缺血性中风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然而,尚不清楚P7C3-A20是否具有治疗HIE的潜力,并且P7C3-A20与神经元凋亡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课题探究了P7C3-A20能否减轻
学位
学位
研究背景: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自限性疾病,病因不明,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冠状动脉瘤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在没有早期干预的情况下,约25%的KD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瘤。既往研究表明内皮细胞损伤是K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然而KD血管损伤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除临床诊断外,尚缺乏特异的诊断标志物。因此,寻找KD的诊断标记物,研究KD血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