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合并梅毒感染情况及对抗病毒治疗临床预后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I)。过去30年,梅毒在一般人群中的流行率有所下降,然而近年来,全球多地报道了梅毒感染率的再次上升。在我国,梅毒患病率由2000年6.43/10万增至2013年32.86/10万,年均增长达到13.37%。梅毒流行率在主要人群中较高,特别是在世界各地的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中。一项针对全球41个国家MSM的研究发现,2016年至2017年期间,梅毒患病率为6.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与TP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和相似的危险因素,二者合并感染的感染率较高,且在全球呈广泛流行趋势。我国各省市2013年至2018年的调查显示合并感染率在9.4%~19.7%之间。目前HIV感染者广泛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在开始ART后,大多数HIV感染患者实现CD4+T细胞计数恢复和血浆HIV病毒血症的持续控制。然而,治疗患者中仍有一部分无法恢复至CD4+T细胞计数500/ul和/或CD4/CD8比值超过1。相关研究证明,合并感染其他病原体可影响艾滋病的临床预后,如丙型病毒性肝炎和CMV感染等;合并梅毒是否同样影响艾滋病的临床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评估HIV感染者合并TP感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描述其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相关信息。评估合并TP感染对于CD4+T细胞计数的恢复和CD4/CD8比值恢复的影响,此外还分析合并TP感染对抗病毒治疗失败和死亡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加强HIV感染者合并TP的管理、改善临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爱门诊随访的HIV感染者:HIV抗体阳性,年龄≥18周岁,具有快速血浆反应素血清学检测(Rapid plasma reactivity hormone,RPR)和密螺旋体颗粒凝结实验(Treponemal pallidum particle assy,TPPA)结果。实验室检测:病毒载量(VL)采用COBAS Amplipre COBAS AMPLICOR HIV-1试验,版本2.0(CAP-CA;美国罗氏分子系统公司),检测限为20拷贝/毫升。使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BD Bioscience,加利福尼亚州,美国)测量CD4+T细胞、CD8+T细胞计数,该方法基于使用Tru COUNT试管和Tri TEST anti-CD4/FITC/CD8/PE/CD3/Per CP试剂(BD Bioscience,美国)的单平台溶血不洗涤程序。梅毒筛查应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血清学检测(中国上海科华生物工程公司试剂盒),梅毒确证应用密螺旋体颗粒凝结实验(福士瑞必欧株式会社试剂盒)。统计分析:分类变量报告为百分比,连续变量报告为平均值±标准差或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范围(IQR)。组间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和χ2检验(计数资料)。我们使用Cox回归模型对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进行校正,计算调整后达到免疫恢复和失败的危险比(a HR)和相关因素的95%置信区间(CI)。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完成。结果:1、共入组2992例HIV感染者,研究对象以男性为主,占93.95%,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为41.21±12.28岁。2010年至2019年HIV合并TP感染的患病率为36.03%,发病率为4.69/100人年。梅毒阳性组年龄低于于梅毒阴性组,感染途径以男男同性为主(P<0.001)。2、TP阳性是影响HIV感染者CD4+T细胞计数恢复的重要危险因素(HR=1.388,95CI(1.048-1.583),P=0.019)。TP阴性是预测CD4/CD8比值恢复的重要指标(HR=2.46,95CI(1.312-2.972)P<0.001)。3、TP复发显著增加治疗失败风险(HR=4.45,95CI(1.875-32.414),P=0.005)。结论:1、HIV感染合并梅毒感染率及复发率较高,以青壮年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为主。2、合并梅毒感染显著影响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恢复。3、梅毒复发显著增加了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失败和死亡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胰腺损伤的发生是脓毒症的重要病理改变,其严重程度可能是判断脓毒症预后的指标。在LPS诱导的脓毒症模型中,胰腺损伤已被证实。自噬是一种将受损的细胞器和功能失调的蛋白质聚集物降解,从而完成细胞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循环的保守过程。LPS可以诱导脓毒症中的自噬,但通常伴随自噬受损,导致自噬体的积累造成胰腺损伤,且与胰腺炎类似。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AMP2)是完成自噬过程的关键分子。研究发现在酒精性和非
目的:纵隔淋巴结为恶性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常见部位之一。且明确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肿瘤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预测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术前评估淋巴结的良恶性情况尤为重要。本研究拟建立并验证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成像的诊断纵隔淋巴结恶性程度的放射组学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了129名被试的201个淋巴结,其中81个淋巴结为良性
目的:通过对辽宁省某市农村地区肺癌高危人群2016-2019年的肺癌危险因素的调查,了解该地区高危人群的高危因素分布情况,对该地区低剂量多层螺旋CT(Low-dose spiral CT,LDCT)筛查发现的肺结节人群情况进行描述,分析高危因素中对阳性结节发生、肺部结节数量和肺结节边缘形态具有影响作用的因素,明确健康教育重点人群,为有效开展肺癌早期筛查和肺结节的防治提供有效基础数据。研究对象与方法
目的:建立定量参数诊断模型对表现为磨玻璃结节(GGN)的浸润性肺腺癌进行有效鉴别和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CT表现为GGN且最终取得手术病理结果的患者278例,男88例,女190例;年龄29-80岁,平均(59.66+7.73)岁。其中浸润性肺腺癌(IAC)186例,非浸润性腺癌(含微浸润腺癌)92例。使用人工智能识别软件自动勾画病灶并进行三维定量测量,得到结节的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分期是拟定治疗决策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因素。SUVmax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表明代谢负荷(MTV、TLG)对多种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评估及危险分层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将分别探讨18F-FDG PET/CT原发病灶以及淋巴结代谢负荷参数(MTV、TLG)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淋巴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银屑病住院患者资料,了解银屑病患者的共患疾病和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银屑病共病的认知,为银屑病的综合性治疗提供指导及帮助。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银屑病住院患者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类型、居住地、吸烟史、饮酒史、共患疾病、实验室检查等方面。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行描述性或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目的:血管炎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证实在常规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图像上测量的冠周脂肪组织(PCAT)的CT密度能评估冠状动脉炎性水平并进一步对心血管风险分层,发挥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东北地区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PCAT的CT密度特征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搜集经CCTA检查证实无冠状动脉粥样
目的:评估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虚拟单能量图像(virtual monoenergetic image,VMI)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可行性,并探索下肢动脉CTA最佳单能量水平。方法:收集我院因临床症状而怀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进一步治疗就诊的患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使用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结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通过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良恶性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有病理结果的19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其中良性69例,恶性121例,
目的:将参加乳腺癌社会化筛查的适龄女性的乳腺超声实质分型和临床相关资料,对照乳腺X线腺体类型构建中国女性乳腺X线腺体类型联合预测模型,为临床上乳腺疾病诊断方法的选择和检查流程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参加乳腺癌社会化筛查的1078名适龄女性的临床资料、乳腺超声实质分型和乳腺X线腺体类型,运用卡方检验及SPSS 23.0对各变量与乳腺X线腺体类型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