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遗民身份认同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881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上,朝代的鼎革是再平常不过的历史事件,而由此衍生的遗民现象则成为一道奇异的景观。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自秦汉以降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治,打破了王朝兴衰的更迭机制,开启了一个宣扬民主共和的新时代。但社会的新陈代谢本就十分复杂,新旧交替的界线并不明显,身当其时的清遗民,亦因此成为中国遗民史上引人注目的特殊群体:他们承受着来自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多重压力,在中与西、新与旧、进步与落后的激烈对抗中,显得格外无所适从。特殊的历史境遇引发了清遗民的身份危机,促使他们对自我与群体的身份认同进行积极的表达。笔者认为,文字正是清遗民传达认同的媒介。通过《殉节录》、《遗民录》等各种文本,清遗民有意识地运用他们的叙事策略,借此体现其身份认同。本文通过考察新旧之争下最后一代遗民的自我认同和身份自觉,希望能够反映出近代中国从帝制时代走向民主共和时代艰难过渡的曲折历程,为展现民国历史更为复杂的面向提供一个视角。  全文共五个章节,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概述学界研究成果;第1章展现清遗民寻访、记录辛亥鼎革士人殉节事迹的努力,他们通过评价士人殉节现象,表达出对节义的独特理解,试图消除清亡之际“忠义寥寥”所引发的内心焦虑;第2章论述清遗民通过整理乃至重述历代遗民史,来应对夷夏之大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给遗民身份认同带来的危机;第3章试图阐明,清遗民如何通过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传、状、志、铭等有关遗民群体记忆的文本表达身份认同。他们更借着修纂《清史稿》的契机,寄寓故国之思,力图构筑出了一个可以被展现的群体记忆和身份认同。但《清史稿》惨遭当局查禁,亦表明在政治权力的压迫和进化史观的冲击下,清遗民竭力表达出的自我认同终究只是顾影自怜,连同他们对清王朝的最后记忆,一同被湮没。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升华。
其他文献
在过去海峡两岸的历史书写中,醒狮派均以“反共”著称:大陆方面侧重对其“反共”劣迹的揭露与批判,台湾方面则盛赞其为“反共先驱”。这两种政治意味甚浓的论述方式,都夸大了“反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油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原油的产量,也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而原油开采中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油井的清防蜡技术水平。油井的结蜡直接影响到油井是否能够正常生产,影响到油层的采收率和采油速度的提高,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油井结蜡的因素,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清结合”的清防蜡工作思路,对清防蜡方式、清防蜡措施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优化管理,从而提高原油的产量。给我们到来最大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随着当前近代中国商会史研究的深入,对商会所承担的商事公断职能的起因、发展、运行实态、影响以及从法学视角对这一机制的解读日益成为学者们延伸商会研究的重要方向。  
地缘政治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但到今天,它已经成为涵盖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学科互相渗透交叉的独立学科,并且因其对国家未来战略和对外政策制定重要的作用,成
《清代全国总图研究》是探讨整个清代全国舆图的发展与变化趋势以及追究其原因的研究论文。论文的研究重点在于舆图本身,总结清代不同时期舆图的绘制特点。研究对象为单幅清代
清代八旗朝鲜通事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尚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在后金崛起并征服朝鲜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朝鲜人由于躲避战乱、被掳、主动投靠等原因,选择归顺满洲,其中多数人清朝
本文目的在探讨民国初年的内战时期(习称“军阀统治时期”),军事实力派(军阀)如何成为统治地方的主要势力。李纯在民国六到九年间担任江苏督军,最后却落得“自戕”的结局。从他遭遇
一种真正丰沛饱满、言之有物的境界。姜国芳是一位低调的画家。姜国芳,对于艺术圈外的人来讲应该是名不见经传的3个字。但这并不是说他没名气,而是这个人太低调,低调到孤独、
1904—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根据《朴茨茅斯条约》攫取沙俄在我国东北的中东铁路支线——宽城子到大连旅顺——经营权的日本,为了进一步侵略我国东北,1906年6月7日,根据天皇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