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朊蛋白127位氨基酸多态性影响其错误折叠的机制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ech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朊病毒(prion),即蛋白质感染因子,最初由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StanleyB.Prusiner发现,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 PrP)能够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体内错误折叠,并引发传染性海绵样脑病(TSEs)这类prion疾病。通常认为,prion疾病是由细胞型朊蛋白PrPC向病理型朊蛋白PrPSc的转变而引起的,这种构象转变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是PrPC-PrPSc异源二聚体的形成与向PrPSc-PrPSc同源二聚体的转化。虽然PrPSc的一级结构与PrPC完全一致,但是它们在β-折叠含量、去垢剂溶解性以及蛋白酶抗性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差异。研究人员曾在位于Kuru病流行地区的人群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能够完全预防prion疾病的朊蛋白多态位点,即127G/V。最新的研究表明,G127V突变体不利于朊蛋白二聚体和淀粉样纤维的形成,这可能是由于Val-127疏水侧链具有空间位阻效应,抑制了朊蛋白构象的转变。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小鼠G126V相当于人G127V突变体,同样不利于小鼠朊蛋白淀粉样纤维的形成。那么,G127V突变体为什么能够抵抗朊病毒感染?其具体机制目前仍然没有完全阐明。
  在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人朊蛋白127位氨基酸多态性对其错误折叠的影响。我们首先构建了朊蛋白127位多种氨基酸突变体,包括G127A、G127W、G127E、G127K、G127V、G127I和G127L,发现只有G127V、G127I和G127L能够抑制朊蛋白体外淀粉样化;接着,我们主要对G127V、G127I和G127L突变体对人朊蛋白淀粉样纤维形成、纤维结构以及细胞毒性等的影响展开了研究。本论文分为体外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两部分内容,涉及到ThT荧光光谱法、ANS荧光光谱法、Sarkosyl溶解性实验、圆二色光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蛋白酶K水解实验、免疫印迹、免疫荧光以及流式细胞术等研究方法。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了朊蛋白突变体G127V、G127I和G127L体外淀粉样纤维化过程中的延滞期明显比野生型朊蛋白长,表明了朊蛋白127位脂肪族疏水氨基酸突变能够显著抑制朊蛋白淀粉样纤维的形成;细胞内过表达的G127V、G127I和G127L突变体朊蛋白比野生型朊蛋白具有更弱的蛋白酶K抗性以及聚集能力;Val-127,Ile-127和Leu-127突变能够抑制朊病毒替代物PrP106-126诱导的细胞较高水平氧化压力、线粒体损伤以及细胞凋亡。
  本论文表明了G127V、G127I和G127L突变体是朊蛋白淀粉样纤维化的强效抑制剂,朊蛋白127位脂肪族疏水性氨基酸突变体能够抑制朊蛋白构象的转变以及淀粉样纤维的形成,并且能够抵抗朊病毒感染,具有细胞保护作用。我们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朊蛋白构象转变,以及朊病毒传播与感染的机制,为prion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用“建筑场”的概念来对中国传统建筑群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进行解读,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对楠溪江古村落、北京四合院、紫禁城与曲阜孔庙等典型传统建筑群落等建筑实践进行分析,探讨了宗族制度影响下的聚合式场空间、风水观念影响下的限定场空间以及儒学观念影响下的中轴式吸附场空间等中国传统建筑中“场”的构成形式,来深入探讨依赖于由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固有习惯等“文化合力”所限定的中国传统建筑
学位
购物空间导识系统的设计在国内还属于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课题的研究重点在于,购物空间导识系统中视觉要素的研究,在色彩和材料方面做一定的尝试。目的在于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打好基础。本文建立在图形符号认知分析的基础上,从色彩、光照、材料、比例、尺寸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际应用的原则,从而建立既有美观性又有实用性的导识系统。  随着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城市建筑环境有了较大的发展,大
学位
杂草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与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同属禾本科(Gramineae或Poaceae)稻属(Oryza)AA基因组型,无生殖障碍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杂草稻的颖果为红色果皮,是原花青素色素在颖果果皮层中不断积累导致的,未成熟之前杂草稻颖果为绿色,只有在种子成熟的后期才能显现红色。Rc和Rd基因是控制原花青素合成的关键基因。研究原花青素含量
学位
背景和目的:老年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缓慢、不可逆转的,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和进行性记忆能力受损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因迄今未明。氧化应激假说是AD发病机制的假说之一,即氧化应激增强促进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加速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的形成,而这一效应又进一步加强氧化应激,使上述病理改变间形成恶性循环,促进AD的发生发展。目前,临床上治疗A
学位
集约化农业在增加作物产量、满足粮食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土壤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等。土壤生物作为衡量土壤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多样性及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决定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的蚯蚓,在影响土壤物理结构和物质循环的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土壤生物。尽管以恢复生物多样性为主的生态集约化农业管理措施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缺乏土壤动物蚯蚓对土壤微生物
学位
先天性免疫系统是宿主依靠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细胞应激反应和外源病原体,其中炎症小体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炎症小体是能够识别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和宿主细胞的危险信号(危险相关的分子模式)的多蛋白大复合物。NLRP3炎症小体是目前研究最为清楚的炎症小体,它主要由NLRP3,ASC和pro-Caspase-1构成。NLRP3炎症小体能够调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成熟和分泌,这些细胞因子对
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铁,铁在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脑内各个脑区间存在着铁的差异性分布,但对脑内铁含量变化的具体生理机制并不清楚。脑铁代谢的异常与神经精神疾病密切相关。在衰老过程中,不同形式的铁沉积在运动和认知相关的脑区,而在出生时,这些脑区铁含量很少,以往的猜测认为轴突转运参与其过程中,但一直缺乏实验证据支持脑内铁可通过轴突转运的观点,为此进行了大脑区域间的功能铁传输是
学位
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拥有无限的自我复制与更新能力且能保持其分化成任何一种体细胞的多能性,在再生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宿主对来源于hESCs的移植物的免疫排斥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性瓶颈之一。另一方面,当前抑制宿主免疫排斥的各种策略均会不可避免地增加hESCs及其移植物的癌变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株耐受宿主免疫
学位
苯胺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大量应用于工业染料、除草剂、橡胶和磺胺类药物等的合成。然而,苯胺类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环境中残留的苯胺类物质已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目前,微生物是去除环境中苯胺残留的主力军,它们首先利用苯胺双加氧酶(AD)将苯胺类化合物转化为相应的邻苯二酚,然后再经邻位或间位开环途径进入三羧酸循环。AD由四个组分组成: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酰胺氨基转移酶,氧化酶和还
土壤线虫数量多、种类丰富,生活史和取食类型多种多样,在土壤食物网中占据多个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物质营养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常被作为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生物指示者。然而,当前对土壤线虫的大尺度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却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从物种分类鉴定角度来看,线虫分离鉴定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及高劳动力限制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土壤动物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及栖息地需求,可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