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VEGF治疗对DME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的影响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c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A)结合中央视网膜厚度(CRT)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在玻璃体腔抗VEGF治疗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以及各观察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1、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DME患者27例,共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9眼,女性14例22眼;NPDR组14眼,PDR组27眼。2、观察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月、2月时的BCVA、CRT、OCTA 3mm*3mm扫描范围的浅层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FAZ形态指数,血管长度密度(VD)、血管灌注密度(PD)。3、应用SPSS 2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的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予以抗VEGF治疗后1月,NPDR组视力改善不显著(P>0.05),PDR组视力改善明显(P=0.009);术后2月,两组患者视力均较基线显著改善(P=0.032,0.007,P<0.05);术后2月视力PDR组明显低于NPDR组(P=0.025,P<0.05)。术后1月,NPDR组CRT下降不明显(P>0.05),PDR组CRT下降显著(P<0.001);术后2月两组患者的CRT较基线均明显下降(P=0.074,P<0.001);术前、术后1月、2月组间CRT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AZ面积、周长、形态指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前、术后1月、术后2月的FAZ面积、周长及形态指数在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NPDR组术后1月与基线相比,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黄斑区整体的VD及PD无显著变化(P>0.05),2月后的旁中心凹区和黄斑区整体的VD、PD较基线显著减少(P<0.05);PDR组患者术后1月的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黄斑区整体的VD、PD均较基线显著减少(P<0.05),2月后中心凹区及黄斑区整体的VD、PD下降显著(P<0.05)。术前PDR组旁中心凹区VD显著小于NPDR组(P=0.040),各区域的PD在组间无差异(P>0.05),术后1月PDR组的旁中心凹区、黄斑区整体的VD、PD显著小于NPDR组(P<0.05);术后2月两组间各区域VD、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VA(Log MAR)与基线CRT存在弱正相关(rs=0.312,P=0.047),与术后2月的旁中心凹VD呈弱负相关(rs=-0.338,P=0.030),但视力的改善程度与CRT的变化并无显著相关性(rs=0.92,P>0.05)。基线CRT与中心凹、黄斑区整体VD,与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黄斑区整体PD呈正相关(P<0.05);术后2月CRT与中心凹区、黄斑区整体VD、PD呈正相关(P<0.05)。基线FAZ面积与中心凹区、黄斑区整体VD及PD呈负相关(P<0.05);2月时FAZ面积与CRT呈负相关(P=0.010),与中心凹区VD和PD、黄斑区整体VD呈负相关(P<0.05)。基线FAZ周长与中心凹区、黄斑区整体VD及PD呈负相关(P<0.05);2月时FAZ周长与中心凹区VD、PD,黄斑区整体VD呈负相关(P<0.05)。基线及术后2月的FAZ周长与FAZ面积均呈高度正相关(rs>0.8,P<0.05)。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发现只有基线视力是患者术后视力的强预测因素(调整后的R~2=0.382,截距=-0.017,β=0.549)结论:予以抗VEGF治疗后DME患者CRT降低,视力提高,但两者之间并不平行,且基线视力可能对术后视力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抗VEGF治疗在短时间内可降低患者血管密度,为探究其确切原因,还需要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及解释。视力、CRT、以及血管密度的变化上,NPDR组是滞后于PDR组的,推测与PDR组的炎症反应更重,抗VEGF治疗的效应更显著有关。CRT与血管密度是呈正相关的,尤其在中心凹区,这可能揭示了黄斑区微血管的扩张在DME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OCTA可量化及动态随访微血管改变,在探究影响DME的血管因素中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13例5α-还原酶2缺乏症临床特点,探讨该病基因型及早期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20年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13例5α-还原酶2缺乏症患者临床表现、激素水平、基因检测结果及诊疗情况。结果:13例患者均有外生殖器发育异常。11例患者生后按男性社会性别抚养,2例患者生后按女性社会性别抚养。11例患者进行了人绒毛膜促性腺(HCG)激素激发试验。13例患者共检测到6种不
目的:分析有无辅助通气下的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PB)的临床特点,提高对PB的诊治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初次诊断PB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辅助通气分为辅助通气组(n=21)和无辅助通气组(n=27)。总结并对比分析2组患儿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预后。结果:2组患儿主要以高热、咳嗽起病,与无辅助通气的PB患儿平均年龄相比,需辅助通气组平均年龄更小、男性比例更
第一部分斜外侧入路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比较背景和目的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是导致严重腰痛的常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劳动能力。目前,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目的:探讨儿童胰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对胰性胸腔积液的认识,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回顾分析1例以大量血性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胰腺炎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13岁男孩,胸闷、活动后劳累1+月。血尿淀粉酶升高,胸腹部CT提示双侧胸腔积液和胰腺病变,腹部彩超提示胰腺假性囊肿,腹部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提示慢性胰腺
目的:乳腺癌术后行胸壁+区域淋巴结辅助放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但内乳区淋巴结放射治疗(IMNI)是否能改善患者预后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将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内乳区淋巴结放射治疗的疗效。研究对象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患者,根据是否行内乳淋巴结放射治疗分为内乳区淋巴结放射治疗组与内乳区淋巴结未放疗组。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SM)平衡两组患者基线后,
目的:评估13C-UBT诊断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准确性;探讨年龄、性别对13C-UBT结果DOB值的影响;分性别、年龄计算DOB最佳截断值。方法: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H.pylori感染390名儿童及排除H.pylori感染189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3-18岁。分析不同年龄、性别H.pylori感染儿童DOB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
目的:通过对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c ABM)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加深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认识,希望能对临床诊疗有所借鉴。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20年97例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本研究实际纳入97例社区获得性脑膜炎患者。男性57例,女性37例,男女比例1
背景与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肝细胞癌患者Ki67表达与术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PA-TACE)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ki67低表达组和ki67高表达组亚组间的无复发生存率(RFS)和总生存率(OS),分析ki67表达与TACE疗效的关系。结果:ki67低表达组中经PSM后,手术+TACE亚组与手术亚组间的1、2、3年RFS、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FS:63.9%
目的:抗GQ1b抗体综合征是吉兰-巴雷综合征谱系疾病的少见亚型。目前儿童抗GQ1b抗体综合征的临床数据有限,本研究旨在全面性总结分析儿童抗GQ1b抗体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深圳市儿童医院两家三级小儿神经病学中心收治的抗GQ1b抗体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已经发表的儿童抗GQ1b抗体综合征文献的系统分析数据,全面总结儿童抗GQ1b抗体综合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髋臼四边区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临床疗效及适应症。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6月使用新型髋臼四边区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的髋臼骨折病例,根据骨折类型,按1∶1配对选择既往在我院采用重建接骨板治疗的髋臼骨折病例,分别作为新型接骨板组和重建接骨板组,两组各纳入11例。记录两组病例受伤至确定性手术的时间、手术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输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