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大气微塑料的赋存特征、源汇和输运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f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微塑料(小于5 mm的塑料)作为一种新型大气颗粒污染物,在多生境、多介质中普遍存在,且具备远距离传输的属性,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已经有研究发现微塑料存在于陆地室内和户外大气环境中,然而关于海洋大气微塑料的研究极为匮乏。自2019年以来,大气输运被认为是陆地微塑料进入海洋的重要途径,然而陆源大气微塑料排放与海洋影响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由于海洋大气微塑料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大气化学过程的影响,其在海洋大气中的赋存特征、源汇以及输运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相关研究十分有限。这不仅限制了对全球塑料源汇动力学过程的理解,也阻碍了其潜在生态风险的系统评估。本论文在中国南海、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海域,围绕着海洋大气微塑料赋存特征、源汇以及输运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在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东印度洋航次的研究中,通过从珠江口到中国南海再到东印度洋的21个采样断面调查,研究了珠江口、中国南海和东印度洋大气微塑料赋存特征和潜在来源。研究发现海洋大气微塑料以微塑料纤维为主,成分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50.0%)最多。研究显示珠江口大气微塑料的丰度(4.20±2.50 items/100 m~3)显著高于东印度洋(0.40±0.60 items/100 m~3),然而中国南海大气微塑料的丰度(0.80±1.30items/100 m~3)与东印度洋和珠江口没有显著差异,但均低于陆地大气微塑料两到三个数量级。通过热带辐合带和相邻区域的大气微塑料平均丰度比较,我们推测热带辐合带可能是海洋大气微塑料南北输运的接收中心。此外,21个采样断面的后向轨迹模型分析揭示了采样期间中国南海大气微塑料潜在来源于菲律宾;而东印度洋大气微塑料可能主要来源于印度次大陆。2)海洋大气微塑料比陆地大气微塑料丰度低两到三个数量级,但其从沿海城市到近海再到大洋的分布特征了解有限。因此在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航次研究中,我们在西太平洋进行了32个采样断面,不仅研究了西太平洋大气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和潜在来源,也探索了大气微塑料由沿海城市到近海再到远洋的分布特征。同样,西太平洋大气微塑料也是以微塑料纤维为主,成分也是以PET最多(67.24%)。在采样期间,西太平洋大气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0.84±0.70 items/100 m~3,同样低于陆地大气微塑料两到三个数量级。数据回归分析发现采样站位大气微塑料丰度与平均经度呈幂指数关系,从中国上海到中国东海再到西太平洋,大气微塑料的丰度急剧下降。在离岸数千公里外的西太平洋大气微塑料平均丰度(0.43±0.29 items/100 m~3,160°E)仅为中国上海的0.30%(142.0±142.0 items/100 m~3)。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航次的研究成果提高了我们对海洋大气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和源汇机制的理解,为进一步模型评估全球陆地微塑料大气输运向海洋传输的量提供了可靠的基线数据。3)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陆地微塑料向海洋输运,却忽略了微塑料从海洋大气环境向陆地的输运。基于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航次的大气微塑料研究结果,我们推测大气微塑料存在一种由海洋大气环境向陆地的输运模式。在2020年东亚夏季风期间,搭乘南海-珠江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航次,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了大气微塑料监测研究。在东亚夏季风期间,采样区域内大气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0.39±0.43 items/100 m~3,采样站点之间丰度具有较高的变化。后向轨迹模型和风场表明,东亚夏季风提供了大气微塑料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到中国东南部的输运路径。估算结果表明每年有212.98~213.43 kg大气微塑料通过东亚夏季风进入陆地环境。数据分析发现来自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大气微塑料没有显著差异。这项研究提高了我们对东亚夏季风对大气微塑料输运影响的理解,有助于量化和校正大气微塑料对海洋或陆地生态系统的贡献。4)干湿沉降对物质向全球海洋的输运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还缺少关于海洋大气微塑料湿沉降的研究。利用两次南海-珠江口国家基金委航次,在2020年台风“森拉克”(Sinlaku)和“鹦鹉”(Nuri)期间,采集了18个海洋湿沉降样品。研究显示台风期间海洋大气微塑料湿沉降丰度为4.86±2.82 items/L,通量为1853.47±2435.37 items/m~2/day。该研究结果高于其他非台风期陆地湿沉降研究结果,表明台风这种极端天气带来的强风和强降雨加剧了微塑料的悬浮和沉降。此外,台风湿沉降样品中的微塑料尺寸明显大于海洋大气环境微塑料,这表明台风期间伴随强降雨的上升气流和湍流会将较大的微塑料带到空气中再沉降到海洋。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台风期间海洋大气微塑料湿沉降特征和通量,提高了我们对极端天气海洋大气微塑料湿沉降过程和来源的了解。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跨洋尺度上的实地调查揭示了微塑料在不同海域的大气中普遍存在。海洋大气微塑料主要以微塑料纤维为主,成分以PET最多。通过后向轨迹模型和微塑料特征揭示了这些海洋大气微塑料的潜在来源。本研究不仅表明东亚夏季风是大气微塑料由海向陆的输运渠道,也通过模型估算了东亚夏季风大气微塑料的传输通量。同时,研究揭示了台风期间海洋大气微塑料的湿沉降特征和通量。本论文研究为陆地-海洋微塑料传输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增加了对海洋环境微塑料源汇过程的认识,有利于陆地大气微塑料入海模型的改进和验证,为全球塑料循环以及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制备纳米级沸石材料可直接缩短孔道长度和扩散路径并增加比表面积,提高反应物与活性位的接触机会,从而有效地改善催化剂的产物选择性和使用寿命。其中,纳米片、纳米棒等取向性形貌(沿孔道方向纳米级)比纳米颗粒在某些方面更具有应用价值,因为其在具备纳米级沸石材料的优势的同时,仍具有相对长程有序的晶体结构,可以更好地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产物择形性。另外,纳米级取向性沸石材料往往因为小晶粒堆积的宏观形貌导致其具有明
学位
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关键在于抗原特异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对T细胞的检测和激活,可监测疾病的进程和开发T细胞介导的过继性免疫疗法。但目前用于T细胞检测和激活的配体复合物,难以实现配体分子空间排布的精准控制,限制了其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使得对低亲和力T细胞的检测以及高效的体内过继性T细胞免疫治疗仍具有挑战。DNA折纸结构是一种理想的支架,其特殊的可寻址性和可编程性,可在纳米尺度上实现分子的精装
学位
CO2-环氧化物环加成(CCE)是化学固定和利用CO2最具吸引力的方法之一,但高效且完全多相的绿色催化仍然具有挑战性,主要是因为高效催化所需的游离亲核阴离子不易多相化,并且使用均相卤化物降低了催化反应的绿色性和经济性。离子型金属有机框架(IMOFs)具有阳离子框架,孔内带有“游离”阴离子,是一种很好的多孔介质,可以使亲核阴离子多相化,同时提供路易斯酸,但由于卤素阴离子含量低、缺乏新的金属中心或辅助
学位
报纸
随着传感器采集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感知世界的方式逐渐从以图像为主的二维数据扩展到了以深度图像、三维点云为代表的三维数据。其中,三维点云采集自三维空间中物体的表面,通常被描述为分布在三维空间中的一组离散点的集合,描述了物体表面的形状和几何信息。分布在空间中的三维点云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数据表示形式,通常情况下,点云数据具有置换不变和旋转不变等特性,用点云数据进行描述的三维场景则具有尺度不变、无遮挡以及类别
学位
甲醇可由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等多种碳资源乃至CO2制得,是实现非石油路线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的重要平台分子。甲醇制烯烃(MTO/MTP)已成功实现商业化,多相法甲醇羰基化制乙酸(AA)、二甲醚羰化制乙酸甲酯(MA)等绿色低碳技术也在大力开发中。目前,工业上普遍采用均相Rh/Ir络合物用于甲醇羰化,虽具有极高的乙酰产物收率,但难以避免使用到含碘助剂(如:CH3I),导致催化剂存在分离难、易流失、易腐蚀等
学位
低温环境下,早期养护方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对比分析了标准养护、自然养护、覆盖棉被养护与发热毯养护等4种养护方式下,不同胶材体系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棉被养护、自然养护相比,发热毯养护可以显著提高低温环境下混凝土的早期抗压强度,7 d抗压强度最高可达到28 d抗压强度的97%;复掺硅灰和粉煤灰时,混凝土各龄期的抗压强均较单掺粉煤灰时高,最高抗压强度可提高至单掺粉煤灰的108.
期刊
安全多方计算与数据聚合技术在隐私保护和数据共享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提出了混淆电路技术解决了著名的百万富翁难题,开启了安全多方计算技术研究的里程碑。其中数据聚合技术和多用户数据交互为当前工业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例如智能电网的电力读数聚合问题和政府数据交互共享等问题。而在数据聚合过程中,提供灵活高效的数据聚合,同时维护数据完整性和数据隐私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更具体地说
学位
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外国语学校迅速增长、颇具规模。为克服简单直接引进海外课程或点缀式增设多语种课程的偏向和不足,本研究的案例学校——上海E校致力于自主开发具有外国语特色的系列课程,进而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8年来的课程开发实践,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全球素养,丰富了参与者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促进了学校高质量、有特色的发展,也为中小学校开设专门的外国语特色课程提供了有
学位
2009年5月,欧盟正式启动了“东部伙伴计划”,将位于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国作为地区一体化的合作伙伴,试图在欧盟的东方打造新的“地缘政治安全圈”。然而迄今为止,在整个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中,白俄罗斯仍然是六个参与国中唯一一个实际上没有与欧盟签订双边伙伴关系和合作协议的国家。自欧盟推进“东部伙伴计划”至今,为什么白俄罗斯与其他五国相比,会有如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