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PC3基因突变在HCM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由单基因突变所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病理特点主要为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心肌纤维化和结缔组织增生。HCM的发病率为0.2%,是青少年及运动员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家族性发病者占全部患者的50%,年死亡率约为1%~2%。大量数据表明MYBPC3是最频繁发生突变的HCM基因,约占HCM突变的40%~50%。MYBPC3基因突变形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分为无义突变、缺失或者插入突变和剪接位点突变等。MYBPC3编码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c My BPC),c My BPC位于粗肌丝两端横桥区,是横纹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肾上腺激素、连接肌球蛋白分子和肌小节的A带,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反应和肌小节结构的稳定。心肌纤维化(MF)已被证实是HCM发病的重要因素和决定因素。MF是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常见病理表现,主要表现为心脏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s)增殖和心肌组织胶原过度沉积。纤维生成是机体在损伤后的修复反应,维持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完整性。然而,过度或不可控的修复过程会导致器官纤维化,在严重情况下,纤维化的发展破坏了正常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目前尚无研究报道MYBPC3基因突变与HCM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究MYBPC3基因突变与HCM心肌纤维化的关系及相关分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模拟临床MYBPC3点突变的模型猪。运用单碱基编辑系统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SCNT),模拟1998年发现的MYBPC3基因的错义突变R495Q,制备基因修饰HCM猪。点突变猪的基因型和表型结果显示,R495Q基因突变显著降低CFs中MYBPC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心肌损伤相关指标(hs-TNT和PCIP)水平、纤维化标志物TGF-β1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并且心肌组织出现严重的炎症细胞浸润;R495Q基因突变使心肌组织中TGF-β1、COL1A1和α-SMA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asson染色显示,突变导致严重的心肌纤维化表型;同时,R495Q基因突变使血清和心肌组织的乳酸水平显著升高。(2)探究MYBPC3突变对成纤维细胞活化的影响。首先,确定MYBPC3基因在猪心肌成纤维细胞(PCFs)、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MCFs)、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以及人心肌成纤维细胞(HCFs)中均表达;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建立MYBPC3基因敲除的成纤维细胞,检测基因缺失对细胞增殖,周期,凋亡以及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MYBPC3基因缺失显著提高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加快细胞周期进程,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增强细胞迁移能力;对成纤维细胞活化后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MYBPC3基因缺失显著升高成纤维细胞COL1A1、α-SMA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并且成纤维细胞内外TGF-β1含量显著升高。(3)MYBPC3基因缺失致心肌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因MYBPC3 R495Q点突变猪血清和组织中乳酸水平显著升高,为了进一步确定糖酵解介导MYBPC3基因缺失导致心肌纤维化,在成纤维细胞中分别检测反应糖酵解通量的细胞内外葡萄糖、乳酸和ATP水平。结果显示,MYBPC3基因缺失显著加快细胞内外葡萄糖消耗,增加细胞内外乳酸的含量,促进细胞内ATP合成;同时,MYBPC3基因缺失显著上调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和重要基因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增强糖酵解相关基因GLUT1、PFK、LDHA等转录的HIF-1α的表达,这一结果与糖酵解通量增强相一致。抑制糖酵解途径显著降低MYBPC3缺失上调的纤维化标志基因COL1A1和α-SMA的表达,但不影响TGF-β1的表达。研究发现,HIF-1α和TGF-β1之间相互作用促进纤维化进程。本研究结果显示,在MYBPC3缺失成纤维细胞中,HIF-1α抑制剂Oltipraz显著降低HIF-1α、糖酵解途径以及纤维化标志物基因的表达,但不影响TGF-β1表达;而TGF-β1的抑制剂SB-431542则显著抑制HIF-1α、糖酵解途径以及纤维化标志基因的表达。已知TGF-β1和NF-κB共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MYBPC3基因缺失的成纤维细胞中磷酸化p65增加,NF-k B信号通路被活化,PDTC抑制NFk B信号通路的同时,显著降低TGF-β1和HIF-1α表达,而SB-431542对NF-k B信号通路则没有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我们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在模型猪中模拟临床MYBPC3 R495Q基因突变,证明该基因突变导致心肌纤维化;在体外成纤维细胞中,阐明MYBPC3基因缺失激活NF-κB/TGF-β1/HIF-1α/有氧糖酵解信号级联,促进成纤维细胞活化,导致纤维化表型。
其他文献
Wolter-I型掠入射X射线聚焦镜具备高定位精度、高信噪比的特点,一直是X射线天文观测中的主流方案。Wolter-I型X射线聚焦镜可采用多层嵌套的结构,大幅提高有效面积,实现高精度的定点观测,极大地提高天文观测数据质量。中国科学院2013年提出了爱因斯坦探针(Einstein Probe,EP)卫星计划。后随X射线望远镜(The Follow-up X-ray Telescope,FXT)作为E
学位
β-Ga2O3是一种超宽禁带半导体,禁带宽度约为4.9 e V,在可见光区透过率可达80%以上,击穿电压为8 MV/cm,巴列加优值为3444。由于具有禁带宽、在可见光区透射率高、耐高电压、可承载高电功率等优点,因此,β-Ga2O3在包括日盲紫外探测器、电子功率器件、气体传感器等诸多关键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日盲紫外探测器方面,相比于其他日盲紫外材料,如AlxGa1-xN、金刚石、MgxZn1
学位
高能量密度材料领域是一个高度活跃的领域,寻找高效、环保的高能量密度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聚合氮中含有大量的N-N单键或双键,由于单双键(N-N:167 k J/g;N=N:419 k J/g)和三键(N≡N:945 k J/g)的键能存在巨大差异,使聚合氮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能量,其能量密度是TNT的2-3倍。此外,聚合氮的分解产物是无污染的氮气。因此,聚合氮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新型高能量密度材料,
学位
OK镜作为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认可,但影响安全性及视觉质量的因素客观存在,本文分别从OK镜配戴后对角膜、泪膜、不同设计对近视控制效果的影响、配戴后视觉质量的评价等,对OK镜安全性及视觉质量影响因素展开综述,为规范应用提供临床指导。
期刊
<正>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
期刊
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之一,我国2020年CRC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为55.5万和28.6万,且保持上升趋势。CRC是一类具有遗传特性的恶性肿瘤,约1/3的患者有遗传背景,5%~10%的患者可确诊为遗传性CRC。携带遗传性CRC致病突变基因的个体患CRC和其他肠外肿瘤的风险大大增加。遗传性CRC的筛查与识别可促进CRC患者的精准
学位
自然结构材料通常是在环境温度下由相对单一和脆弱的天然组分合成,但经过亿万年演化形成的高度有序多尺度微纳结构赋予了它们远超其基本组分的优异力学性能。贝壳珍珠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由95 vol.%的文石片和5 vol.%的有机质组装而成的多尺度分级“砖-泥”结构使其强度与文石片相当的同时,断裂功相比于文石片提高了三个数量级。其非凡的断裂韧性主要来源于与结构相关的外在增韧机制,如片层滑移与拔出和裂纹偏转
学位
基于自陷态发光的低维杂化卤化物钙钛矿作为极具前景的单基质白光照明材料,不仅简化了发光器件的制备工艺,同时克服了传统多基质白光材料色度不稳定等问题,逐渐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低维杂化卤化物钙钛矿的发光效率较低,极大地阻碍了实际应用。高压作为一种重要的热力学参量和极端条件,能够有效地减小原子间距离,增加电子云重叠和原子间相互作用,进而调控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是研究材料构效关系及其机理的有力
学位
精密驱动技术是精密仪器、生物医学、集成电路和空天科技等领域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上述高新技术领域对驱动装置结构尺寸、定位精度等技术特性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驱动技术渐显乏力。压电驱动技术是基于逆压电效应,以振动和摩擦为主要驱动方式的新型驱动技术。相较于传统技术,应用压电驱动技术的驱动装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响应快和无磁场干扰等优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粘
学位
目的:优选六子明目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为考察因素,以浸膏量、总黄酮、总多糖提取率为综合评价指标,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根据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结果,药材进行粉碎后,料液比1∶12、提取时间1 h、提取次数3次为最佳工艺。结论:该工艺稳定、重复性好、可行性高,适用于工业生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