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在土壤中的迁移特性实验研究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3次 | 上传用户:lblb0628w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化粪池、污水污泥、废水等源头。地下水资源的微生物污染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高度关注。本研究用常用的环境污染指示菌——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细菌在土壤中的吸附以及迁移行为,目的是探明细菌在土壤上吸附以及迁移的特性及机理,探讨不同质地土壤、土壤的基本性质对细菌在土壤中吸附迁移的影响,为土壤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拓宽新的研究途径。本文详细研究了MTT法测定大肠杆菌活菌数的方法;采用静态批量平衡吸附试验,用吸附等温线模型描述细菌在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分析细菌在土壤中的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采用饱和与非饱和的土柱试验,分析细菌的穿透曲线以及细菌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情况,研究细菌在不同性质土壤上的迁移行为,分析细菌在土壤中迁移的行为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迁移行为的影响,得到结果如下:建立了双波长MTT法测定大肠杆菌的测定方法,该方法测定活菌数的浓度范围为107109 cfu/mL,吸光值OD510-690与活菌数C相关性显著,其关系式为:OD510-690=1.006C-0.0187,相关系数大于0.99。并且利用该方法试用于检测不同阶段的大肠杆菌。研究了大肠杆菌在土壤中吸附试验的各种实验条件:采用等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即在离心管底部加入4mL的60%的蔗糖溶液;壤土实验条件为:吸附时间90min,离心速度2000rpm,离心时间20min;砂土的实验条件为:吸附时间90min,离心速度1500rpm,离心时间20min。对土壤吸附大肠杆菌的数值进行模拟发现,F方程和L型方程模拟结果均有理想的相关性。通过方程模拟分析,发现壤土对大肠杆菌的吸附能力随大肠杆菌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而砂土对大肠杆菌的吸附能力随大肠杆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吸附参数的分析,发现壤土对大肠杆菌的吸附能力比砂土吸附能力强。通过大肠杆菌菌在饱和土壤中的穿透曲线实验发现,比较大肠杆菌BTC的峰值以及峰值出现时间,可见大肠杆菌在壤土上的滞留量更大;通过分析大肠杆菌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发现,细菌主要积聚在土壤的表层,说明沥滤与吸附在大肠杆菌在土壤迁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在壤土表面的滞留更大,说明沥滤与吸附对壤土中大肠杆菌的滞留起到更大的作用;通过计算不同土壤的平均空隙流速发现,水流速度是影响细菌迁移的重要因素,水流速度过快可以造成细菌的对流迁移,减少细菌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间,未达到吸附平衡,从而增加了细菌的流出量。通过大肠杆菌菌在非饱和土壤中迁移入渗实验发现,对于砂土来说,对流-散是大肠杆菌主要迁移的方式;并且研究EC与pH对细菌迁移的影响,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使细菌在砂土中的滞留量增加性。在环境的pH较低时,使细菌的滞留量增加。
其他文献
<正>2006年上海高考化学卷中有一道有机合成的实验题:26.(B)某化学小组采用类似制乙酸乙酯的装置(图1),以环己醇制备环己烯。
通过深入了解中医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认识,充分利用中医治疗优势,进一步加深中医药在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认知。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业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农业生产活动废弃物的随意丢弃,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过程
塑料管道的连接技术是与塑料管道的应用密切相关的,它直接影响着塑料管道的推广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几种目前常用的塑料管道的连接技术。
我国农田镉(Cd)污染已对水稻(Oryza sativa L.)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培养耐Cd水稻品种以减少稻米中Cd的含量,缓解Cd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包括谷胱甘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时,大脑皮层第10号染色体上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缺失的基因(PTEN)蛋白、磷酸化(p)-PTEN蛋白、促凋
服装企业的成败与服装买手的货品采购息息相关,采购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销量和利润,因此有必要对服装买手采购决策的过程进行探讨。主要从服务于区域直营店的服装买手
成本定额管理作为一种成本控制的方法,凭借着诸多的显著优势备受广大企业的关注与应用。基于高效生产的背景下,成本定额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企业资源的使用与消耗,有助于避免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政策、知识资本、经济活动密度及信息化水平等。政府的推动和参与是数字出版基地产业集聚的关键因素。知识资本作为产业集聚的知识基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影响中职教育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为了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针对“双师型”教师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用于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