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产权结构的变革,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农村传统的社会救助体系还很不完善,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救助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了使农村的社会救助制度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彻底解决我国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就有必要在农村建立全国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农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很明显的,一部分农民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温饱问题尚不能根本解决。如2003年,我国农村地区仍有近3000万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其中国家重点扶贫县的贫困人口仍有1700多万人。2005年我国仍然有2365万绝对贫困人口①。根据2006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2006年农村绝对贫困标准由2005年的683元调整为693元,按此标准,2006年末我国农村仍有绝对贫困人口2148万人,贫困率为2.3%;2006年,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标准由2005年的944元调整为958元,按此标准,2006年末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低收入人口占乡村人口的比率为3.7%。所以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任重而道远。它的建立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农村的稳定,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选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综合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吸收不同保障模式下社会救助的成功经验,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完善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够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社会救助的现代化有所助益。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国家有关社会保障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回顾,从中总结出对我国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并分析了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实依据,即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建立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说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第二部分:对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现阶段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得出现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已难以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实际需要,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急待完善。
第三部分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实践分析,总结出对我国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启示。
第四部分:在借鉴和总结国外社会救助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原则进行研究与探讨。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包括制定相匹配的法律法规、保障对象的界定、保障标准的确定、资金的筹集以及相配套的改革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