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主要的主体性因素,而在文学翻译中他的主体性更能明显地体现出来.该文试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动性及目的性三个方面入手,以《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文本对比分析为具体的例证,来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加以研究.该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首先定义了题目中的两个概念,指出文学翻译的本质及其与非文学类翻译的不同,并论述了翻译的主体性与译者主体性,认为译者主体性有三个特征:主观能动性、受动性及目的性.在这一章节的最后,该文对国内外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作了一个简单的综述.第二章根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研究.作为原作的第一读者,译者由于阅读中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自身特有的期待视野对原作的阐释具有独创性;作为译本的构建者,译者独特的表达风格和翻译策略形成了他表达上的个性化特色;作为他初稿的校订读者,译者期待视野的改变及视野融合的发生也将体现于他的文本之中.第三章分析了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受到社会历史、意识形态、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他是一个受操纵的主体.第四章又分析了译者主体性中的目的性.每个译者都有其翻译目的,这使他的译本带有个性化色彩.第五章进一步例证上述的阐述,探讨《飘》的两个中译本的不同之处,分析造成这些相异点的主观性因素.最后该文得出如下结论:(1)由于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不可能相同;(2)出现于不同时期的译本由于是为了满足特定时期读者的需求,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3)时代鼓励有才华的译者进行负责的重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