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体文本的汉译 ——以浅沼稻次郎《我的履历书》为例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在持续升温,加之市场经济的不断驱动,传记体裁已经从一个边缘作品类型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历年来,也有很多名人伟人或者各行业的领军人物通过撰写自传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人生故事。当然,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传记也承载着各样特点,作为译者,为了将国外名人的传记引入国内,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只有将所研究的对象了解清楚之后,方可为国内读者呈现一个比较真实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本文选取的实践对象是1957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出版的浅沼稻次郎自传《我的履历书》。文本中除了讲述传主本人的一生,还涉及了大量党派争斗场面描写。因此文本中存在着大量专有名词、较为晦涩的文化负载词等。本报告采取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方法和交际翻译方法做支撑,主要从忠实于原文语义和还原源文本风格等两个方面探讨翻译中遇到的各种翻译现象和翻译问题,进而总结出在翻译传记体文本,尤其是自传体文本中应该采取的相关翻译策略。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引言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背景、文本特点以及本次研究的目的。第二部分本论,主体部分为两章。第一章是翻译任务介绍,主要包含源文本作者介绍、源文本介绍、自传体文本翻译研究现状和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第二章是翻译实践译例分析,主要介绍了三个自传体文本翻译的考量角度。第三部分是结论,为实践总结。笔者认为:(1)在翻译自传体文本时要重视前期的准备工作,积累和了解源文本作者(传主)的个人风格和成长历程。(2)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内容以及源文本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选择翻译方法,要注重源文本语言风格的还原,而不是一味直译。(3)要重视对细节的处理和源文本表达效果的还原,这一点主要通过对汉字同形词词义的选取和句式的调整实现。
其他文献
维吾尔族民歌是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它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优美多变的歌曲旋律。歌曲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爱情、风俗和精神意志,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曲家在保留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特色的同时,借鉴了多元化的改编手法,不仅保留了原有民歌的艺术特色,还与时俱进的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使维吾尔族民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本文将对具有代表性的两首维吾尔族改编民歌《思恋》、《青春舞曲》进行音乐特
学位
本实践报告以笔内幸子《老年自立》的序章和第一章的翻译实践为考察对象。该书主要讲述了上了年纪的作者和老伴为了寻找适合老人居住的地方,十年之内搬家四次,最终找到了宜居之地的事情。在这个宜居之地,老人们相互鼓励,相互安慰,一起享受生活,实现了精神上的自立。该书对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实现精神自立具有参考价值。在翻译该文本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该文本分为很多小节,前后文相互关联但又不够紧凑,如果不注意连贯,极易出现
学位
心理压力(psychological pressure)是衡量心理健康状况最具有代表性的因素之一。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主要面临着升学考试、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多方面的压力。美术类高中生还要应对复杂的考试体系,如对美术专业多项科目的学习、应对各高校专业考试的不同要求,提前半年时间奔波全国各地参加专业校考,在文化课成绩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学习时间又缩短,因此他们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然而,针对此类学生
学位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办好特殊教育,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促进医教结合”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育人观念的不断更新,艺术教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音乐教育也是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百分之八十以上需要借助于视觉,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学生由于视觉上的受限,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与学
学位
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意识成为个人生活的根本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主要载体。《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信息意识作为核心素养的引领要素,显示其重要作用。为适应信息社会生活,应对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如何将实际生活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丰富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至关重要。本研究为了解高中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情况,对文献进行梳理并访谈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
学位
《落日的光景》是日本小说家、诗人外村繁的一篇私小说,发表于1960年。小说以“我”的角度进行叙述,以妻子转院为时间起点,对夫妻二人在抗癌生活期间的治疗经历、心理变化、内心活动、所见所闻等进行了真实细致的描写,将抗癌生活中的“曙光”与“落寞”表现的淋漓尽致。本篇小说中含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由于这是一篇抗癌题材的小说,故事发生的场景多数为肿瘤医院,出场人物多为癌症患者,故事情节也与病情紧密相关
学位
本文是一篇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文本为日本思想家、动物学家丘浅次郎所写的《人类的未来》一文。该文章发表于1910年,发表之初便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丘浅次郎运用生动而朴实的语言,提出了人类所拥有的在生存竞争中有利的性质,会因其过度进化而导致人类灭亡的观点,阐述了自己对人类未来持有的悲观态度。本次翻译实践,笔者是在李长栓提出的“理解—表达—变通”理论框架的指导下进行的。框架指出,翻译实践报告应当覆盖
学位
日语长句不仅字数较多,而且句式结构和句子逻辑关系都比较复杂,这些特点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长句的理解难度和复杂程度,成为日汉翻译过程中困扰译者的难题,日语长句的翻译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目前关于长句翻译方法的先行研究主要从长句翻译过程、具体的翻译方法和长句分类研究三方面入手,为长句的翻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经验和方法。本篇实践报告笔者选取了寺田寅彦的《科学与文学》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文本研究对象,基于先行
学位
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片冈义男的作品《生活在日语中》的前言和第一章。此文本前言部分介绍了部分日语无法转换成相对应的英语,并对其原因进行了解释。第一章介绍了英语的特点、英语背后的社会形态、以及日本人如何才能掌握英语思维,说出地道的英语。本书与翻译问题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一部分进行分析与翻译,不仅可以加深笔者对日英两种语言的了解,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本报告从衔接与连贯的角度来分析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
学位
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主要以塑造人物为中心,人物语言是人物形象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文本素材是小说《先生的园丁》(『先生のお庭番』)中的节选部分,文本特点是人物语言占整体文本的比例很大。因此,能否恰当地传达人物语言、成功再现人物形象是翻译该文本的关键所在。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从交际翻译视角出发,探讨小说中人物语言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在此次翻译过程中,笔者注重译入语读者的感受,力求再现原作栩栩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