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互作对夏玉米生长与养分吸收及根系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lf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华北山前平原区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管栽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山前平原区水肥互作对养分积累、根系活性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指导华北山前平原区夏玉米的高产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夏玉米各处理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均呈“单峰式”曲线,株高和茎粗在抽雄期达到峰值,叶面积指数在吐丝期达到峰值。在相同肥力条件下增加水分的灌溉次数、在相同水分条件下增加钾肥的用量夏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在增加。W3NPK2处理在穗粒数、百粒重、产量都是最高。相同肥力条件下不同灌水处理对穗粒数和产量差异显著(P<0.05),相同肥力条件下不同灌水处理对百粒重F0和NPK2差异显著(P<0.05),说明水肥互作具有协同作用。2水分对根系吸收总面积与活跃吸收面积有良好效应,在限制根系生长空间条件下灌水增加了吸收总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在相同水分条件下增施钾肥对根系吸收总面积与活跃吸收面积也有良好效应。供钾对根系吸收总面积与活跃吸收面积的影响取决于土壤水分的供应状况。灌水对钾肥利用有提高之效。不论是否灌水、施钾后对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百分数均呈增加趋势。3夏玉米地上部各个营养器官氮磷素积累趋势在整个生长季,呈现出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低的积累,玉米生育期间钾素的分配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在生育期间钾素主要分配到叶片和茎秆2个器官,吐丝期之前,钾素分配到叶片中最多,吐丝期叶片中的钾素向籽粒中转移,使钾素在单株所占百分比降低。水分和钾素的供应,促进了营养体养分向籽粒的转移,提高了养分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从而提高籽粒产量。玉米大口期根系内全N、P、K含量比吐丝期和成熟期高,并且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逐渐降低。从大口期到成熟期玉米根系内N、P、K积累量降低的幅度以W3NPK2最高,W0F0和W1F0最低,这与玉米地上养分积累动态变化和根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变化趋势一致,说明玉米地上部养分积累和根系养分积累降低是相适应的。4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植株全量N、K的积累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植株内全N、P、K积累量以拔节-大喇叭口阶段最多,P素积累主要集中于抽雄-成熟阶段。不同生育期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与总吸收面积变化均呈单峰式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在玉米生长季水肥充足条件下,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对植物体内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起主导作用。施肥促进了根系活跃吸收能力,养分吸收积累量增多;生育期灌水也能促进根系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不同生育时期均以W2F1处理的干物质量和N、P、K积累量最高。
其他文献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改善土壤肥力、调控根围土壤微生物群落和修复退化土壤的作用备受关注。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城郊流动
阅读教学的要务就是基于核心素养,积极创设真实的语用情境,开展多种语言实践活动,形成学生独特的语言经验和语言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层递性,在提取信息、阅读连环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项以机械、电子技术为主的多门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新的机电设备和产品将机械、电子有机
基于脾胃的病理生理特点,张声生教授形成了其脾胃病发病、治疗及预防调护为一体的学术思想,用之于临床疗效显著,现从发病及治疗两方面介绍和总结张声生教授的脾胃观。
目的:研究微信联合晨交班优质提问教学法在护理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为科室护理继续教育的开展方式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
胡希恕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大青龙汤相关条文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坚持否定伤寒"三纲鼎立"说,认为大青龙汤实际上是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用于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时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根据是否为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脑梗死组70例和非糖尿
随着预算管理在我国的不断推广,它已经逐渐演化成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预算管理以其战略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整合性等特征,得到了企业界的广泛认同。近年来,国内不
在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愈发强调应用型的当下,地方师范院校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面临重大挑战。如何通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解决文学类课程的实用性和文学性的问题,
当下我国的高房价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务院就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出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四大举措,本文就四大举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