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环境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流行文化以其娱乐通俗等文化特性能够在社会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逐渐浸润于当前高中生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之中。其中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网络小说等带有文学艺术性的流行文化形式不仅广受学生欢迎,还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为此,筛选与甄别优质的流行文化,将其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是顺应信息时代及文化环境发展的需要,也是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流行文化观的需要,还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需要。本文以流行文化为切入点,为研究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种新视角。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流行文化方面以及流行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已有研究中对流行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存在不足,流行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的交叉研究较少。查阅相关文献,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界定出了流行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核心概念,并阐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其次,分析了流行文化具有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特性,并站在多个交叉学科的角度提出了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理论依据,明晰了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再次,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N市三所高中学校的师生进行了实证调查,以此来了解当前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相关现状,在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高中语文教师对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目标指向不明确、内容运用效率不高、过程设计意识不强等问题。根据问题进而探析出相关原因,依次是由于高中语文教师偏向于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对流行文化缺少正确而全面的认识、缺乏把流行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专业素养。最后,在相关理论依据的指导下,结合师生们的真实需求,根据存在的问题,分别从要注重对流行文化内容的甄别和筛选,协调好流行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关系,明确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以及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本文旨在使教育工作者可以重新正视、认识流行文化,并且希望为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点理论和实践参考。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数量占国家总人口数的近一半,农民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进步。所以说,农民的道德水平对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道德水平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下中国农村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转型的时期,但由于农民的道德建设水平的相对落后,在农村社会中形成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而农民也迫切希望能够改变当前的现状,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来化解当前面临的许多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农民的道德建设不仅对于公民的道德建设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的选择不仅应该考虑当下的基本情况,也应该考虑历史的传承。对于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国来说,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尤为重要。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中国自传统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耕传统与农耕文明长期积淀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基因中,而小农经济与家户制度是农业文明的基础和支撑。因此,为了走好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必须处理好家户传统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本文主要围绕乡村治理中的家户传统
县级政权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家政权的“缩影”。县级政权协调、高效运作有利于国家政策的下达和民意的上传,其功能的发挥对于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再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一大特点。区域认知能力是学生分析、理解地理过程,掌握地理规律和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维素质与能力。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既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又落实了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GIS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种具有强大功能的现代信息技术,也是一种可用于地理教学的有用工具,但是中国关于GIS在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基于以上背景,文章以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考对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
生命绚烂多彩,但现实中自杀、他杀等现象屡见不鲜,人们不由地要问:该怎样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生命教育因人们的反思逐渐诞生。《道德与法治》一课虽然是学校生命教育的主要实施课程,但该类学科的课因其特点而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容易忽视对生命教育的真正价值。本文通过深入地探究国内外各个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实际施行的情况,在进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成效,分析了影响其
思想政治课要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关键在于把思想政治课建成学生真心认同与喜欢的学科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向思政教师提出要构建具有亲和力的思政课,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在提高自身亲和力的基础上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虽然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存在高与低的差距。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培养自身的亲和力,就要立足于用真理的魅力号召学生,扎实过硬的教学本领影响学生,深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情真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的深入演进,新课改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改革项目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来讲,课程改革的动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地快速更新,“全国一书”、“万人一面”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新课改的重点聚焦在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及评价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质量考察的关键环节。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之上发现,课堂教学脱离目标甚至无目标的情况时有发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的新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阶段德育性质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增进学生国际理解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激发兴趣、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道德与法治》
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弱化、边缘化的现象严重。学校教育多着重在“智育”: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切向分数看齐。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难以得到劳动技能的锻炼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弱化。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得许多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需要一批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学校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界和思想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标志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九大)进而提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树立宪法法律至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依法治国离不开法治人才,法治人才培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能更好帮助青少年筑牢法治意识根基。众所周知,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因此,十八届四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