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祛魅”到“附魅”:教学设计的范式转换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lzm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一股后现代思潮正迅速崛起,引发了和引发着人们对那些早已习以为常的诸多事物与观念的解构与重构。在这场解构与重构的运动中,西方的教育科学正发生着一场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学设计毫无疑问地也正在发生着重要的改变。诚如库恩所言,范式的功能在于引导与规范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因而,理清教学设计的范式性特征,无疑更有助于教育实践。本文在考察科学世界观、教育观的变化以及教学设计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之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教学设计的范式性转变:从“祛魅”到“附魅”。并指出,这一范式转换的分水岭乃学习者的身份。文章指出,科学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必须以“人是不自主的”这一假设为前提条件。所以,如果教学设计旨在寻求某种单一的、一致的、普适性的教学程序,那么她必然地要对学习者作简单化、机械化处理。而这种歪曲,只能使教学设计理论离现实的境脉越来越远,最终的不调和只能是导致教育的失败。但是这种观念正在改变。科学的新发展导致了人们世界观的变革,教育的唯科学化浪潮也渐行隐退,人们开始直面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混沌性与不定性。教学设计在这种转变中,也开始放弃了对“科学化”的偏面追求,学习者的自主性身份得以凸显。人们不再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简单的、一致的过程,对其中复杂性、非预期性、混沌性的直面,使得教学设计的身份、教学设计者的身份等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文章中都有详细的论述。
其他文献
<正> 引言物理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大量应用,已经形成了“物理考古学”这个独立的边缘学科,穆斯堡尔谱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更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实验证明任何古陶片都有它自己
<正>【设计突破】对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俗文化"中萧乾的《吆喝》一文,一般的教学设计会出现下面两方面情况:一是依照教参着重于梳理文意的写作思路,浅表化地解读
汉语称谓语是反映汉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一面镜子,不仅具有一定的语义特点,而且还具有一些普遍的语用功能。本论文选取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作为切入
《名利场》作为萨克雷的核心作品,深刻而清晰的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会的面貌。萨克雷通过对一群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任务的描写,展现出了中产阶级的崛起过程和取得的初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当前,加强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的研究,构建科学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已成为高中
<正>捧读耿翠霞老师的《走进文本深处,在语言品析中悟意审美》、吴寿健老师的《紧扣文题,于层层追问中品读意蕴》,颇多惊喜。掩卷深思,感到深入解读文本之美,也觉出教学设计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以其发达的农牧业经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毗邻西域的区位优势,加之魏晋河西地方官员和割据政权统治者的大力经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中原士人,也成
<正>【设计突破】《吆喝》选自萧乾先生的《北京城杂忆》。这是一组回忆性散文,一篇篇文章像一个个镜头般透视了老北京的特色风味,展现了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就学生的语文学
本文立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评价要求,为了衡量外语教学是否符合并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分析和介绍了在实验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做法
<正> 【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几位文化名人通过对故人故事的回忆,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化宝库的大门。本单元几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