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对东北铁路的争夺与清末制夷的外交策略

来源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bb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夷制夷”是清末推行的一个主要外交策略,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70、80年代基本形成,它在清廷处理涉外事务特别是东北铁路的问题上得到了具体运用。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清末“以夷制夷”外交策略产生的背景。 清末,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并强迫中国与之通商。在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势力的冲击之下,清廷开始与列强交往,因此它迫切需要一种处理对外关系的理论来指导它的对外活动。 第二部分论述了清末“以夷制夷”外交策略提出与发展的过程。 中国传统的“制夷”理论对清廷外交策略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首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之后,由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和唐绍仪等人发展为“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第三部分以列强对中东铁路、关内外铁路和锦瑷铁路的争夺以及清政府采取的外交对策为例,重点论述了“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应用。 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和东北边疆危机中,清廷希望通过该策略,起到以中东铁路来联俄制日、以关内外铁路来联英制俄、以锦瑷铁路来联美制俄日的作用,以避免被瓜分、被宰割的命运,但以失败告终。 第四部分论述“以夷制夷”的落后性、盲目性、软弱性及我们对“以夷制夷”外交策略最终失败的认识与思考。
其他文献
The effects of soil texture, initial water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on diesel oil infiltration in fine sand and silty clay loam materials were evaluated. Three
古代文献中未提及商代有帚好其人,自十九世纪末殷墟甲骨卜辞的大量发现,人们始认识到帚好,特别是七十年代后期殷墟帚好墓的发掘,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帚好的身份及其在商代政治、军
氧碘激光器是目前波长最短的化学激光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发展迅速.氧碘激光器的研究涉及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和高能激光物理等众多学科.作者曾采用预混模型
正如软银掌门人孙正义先生所说:毫无疑问,电脑的知识和智力最终会超过人类,未来会是人类与机器共存的时代,如果极力避开这种趋势,我们就会有脱离时代的感觉。人工智能胜出201
本文主要对近代长江下游区域三个非条约口岸南通、无锡、常州城市近代化的环境、过程、发展模式、与条约口岸城市间的比较及对中国区域城市发展及不同类型城市近代化的发展道
该文以18、19世纪英国和俄国思想界对法国革命及其原则的认识为个案,研究思想家对法国革命的反应与对其所处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思路
战后以来,在美国农业现代代的进程中,美国的农场结构与战前相比,出现了巨大变 化,农场数量急剧减少,农场规模迅速扩大.该文认为,这是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一系
根据《史记》等早期文献,中国古代历史的确切纪年仅可以追溯到西周后期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对此前西周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成书于东周与其后的文献推拟复原.近代以来,随
清末民初山东的服饰变迁,是社会政治变革、西俗东渐和近代文明开化的产物.虽然其中蕴涵着对西方服饰挑战的被迫回应,而不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近代的自然延续,但在它变异和传
东汉的历史从汉和帝开始形成幼主即位,女后临朝的局面,朝中的政治形势逐渐成为外戚与宦官轮流操纵的局面,社会种种弊端暴露出来。与此同时,以儒学为背景的士大夫集团已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