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DNA分子电检测的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薄膜谐振器件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x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是引导生物体生长发育及生命机能运作的重要生物大分子,是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单链DNA分子的杂交检测在临床医学上对于疾病诊断、基因检测和环境中生物试剂检测有重要意义。目前,以光学检测、电学检测和电化学检测为主的无标记检测DNA分子的方法因为比有标记检测更方便快速而受到广泛研究。其中,电学检测方式简单,成本较低,是当前一种比较普遍的测试方法。碳纳米材料中的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和石墨烯(graphene)表现出极佳的电学、机械性能,是用于制作微型谐振器的绝佳材料。它们独特的原子结构能与生物分子结合,非常适用于生物传感。以此为基础制作的场效应晶体管被用来检测DNA的杂交。然而该方法存在测试装置的复杂性,实验无法进行有效重复性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微型谐振器和生物传感结合起来,探索研究制作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微型谐振器并将其用于探测单链DNA分子溶液浓度。传统的微型谐振器件都是硅基样片,其半导体材料属性使得硅器件存在较大的寄生电容,在高频(~MHz)领域会引起较大的损耗,干扰测试精度。本文提出用玻璃基片并结合自对准光刻工艺制造微型谐振器取代传统的硅基样片,之后测试了用玻璃基片制作的器件的寄生电容,作为对比,我们同时测试了同样条件下的硅基片制作的器件的寄生电容。测试结果表明,自对准工艺制作的器件寄生电容为50fF,而同样工艺制作的硅基器件寄生电容却达到2 pF。采用介电泳的方法将碳纳米管有序地组装到器件上,形成两端固定、中间悬空的碳纳米管薄膜。为了验证其电学性能,用半导体参数测试仪测试了器件的类晶体管特性,获得了输出特性曲线和转移特性曲线。接着搭接检测DNA浓度的测试系统,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和前置放大器等仪器测量传输系数S21,以此来实时检测滴加在器件中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上的单链DNA溶液浓度,并取传输系数S21峰值对应的频率为谐振频率。首次与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结合的探针单链DNA分子浓度会影响谐振频率,出现所谓的频率红移。随着探针单链DNA溶液浓度的增大,谐振频率偏移量逐渐增大。经过探针单链DNA分子饱和处理的碳纳米管薄膜谐振器再次测量与之互补配对的单链DNA分子时,显示了与之前相反的现象,谐振频率出现了所谓的蓝移。随着互补配对的单链DNA溶液浓度的增大,谐振频率的偏移量也逐渐增大。实时检测时间一般在60分钟之内,而且可以获得的DNA浓度测试极限为5 nMol/L。实际应用中碳纳米管束和碳纳米管薄膜的导电性受其纯度和方向所限,而石墨烯作为二维材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碳纳米管的不足。碳纳米管因其手性角的限制而分为半导体型和金属型,从而影响了碳纳米管自身的电学性能,而目前的分离技术很难获得高纯度的单一类型的碳纳米管。另外,碳纳米管的极好导电性体现在沿着管的方向,而实际上器件中的碳纳米管薄膜很难实现高度的方向一致性。这些都限制了碳纳米管器件的测试性能。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具有蜂窝状的六边形结构,也和碳纳米管一样表现出极强的导电能力和机械性能。石墨烯在水中的分散性差,易出现团聚现象,而且很难通过介电泳的方式组装在器件上,因此我们用介电泳的方法将氧化石墨烯组装在器件上作为替代方案,形成双端固定、中间悬空的薄膜。在低温(~200℃)的管式炉中,用氢气将器件上的氧化石墨烯薄膜进行原位还原。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表征石墨烯的形貌,并用X光衍射仪和拉曼光谱仪表征还原前后的氧化石墨烯。此外,测试了还原后的石墨烯薄膜的电学特性,发现在200℃的条件下,器件上的氧化石墨烯薄膜的还原效果最佳。用同样的测试系统来检测基于石墨烯薄膜的微型谐振器对DNA分子的检测能力。探针单链DNA分子与石墨烯表面的结合会让传输系数S21与扫描频率的关系曲线出现整体左移,浓度从5μMol/L下降到5nMol/L时,中心峰值对应的谐振频率红移量从120 kHz变到0。而经探针DNA分子饱和处理的石墨烯器件测量另一互补配对单链DNA分子浓度时,传输系数S21与扫描频率的关系曲线则是整体右移。互补单链DNA分子浓度为50 nMol/L时,中心峰值对应的谐振频率蓝移量为10 kHz。最终将碳纳米管薄膜器件和石墨烯薄膜器件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碳纳米管薄膜器件的测试精度较高,但器件重复性较差,而石墨烯薄膜谐振器件则正好相反。这很可能与器件的制备方法和材料的自身性能有关。总的来说,本文探究了一种利用微型薄膜谐振器来实时快速检测单链DNA分子浓度的实用方法,这为以后实现实时原位检测其他生物分子做出一定的贡献。
其他文献
当今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背景要求我们不仅要从纳米空间尺度(极小空间限制),而且还要从纳、皮、飞秒时间尺度(超快时间限制)去揭示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在现有文献中,已经有了关于电子束辐照下晶态Si纳米线、ZnO纳米线、金属纳米线的结构转变和彼此间焊接等交互作用,以及电子束辐照辅助下,通过外部作用力实现SiO2、Li2O、Si纳米线的塑性伸长或弯曲变形等零散、不系统的文献报道。尽管如此,它们并没有从非平衡、
目的:临床研究发现大多数心肌炎患者都伴随着延长的QRS波群(≥ 120ms),而延长的QRS波群增加了心脏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本文通过心肌炎大鼠模型探究心电图QRS波群的延长与心室肌中主要的缝隙连接通道蛋白Cx43 368位磷酸化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给予大鼠皮下注射猪的心室肌肌球蛋白建立EAM(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心肌炎病程中大
非线性系统输出调节问题是控制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对奇异非线性系统输出调节问题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局部情形,而对全局、半全局输出调节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本文研究几类仿射奇异非线性系统的全局或半全局输出调节问题,把正常非线性系统鲁棒输出调节的研究框架拓展到奇异非线性系统。主要关注如下四个问题:一、一类仿射奇异非线性系统的全局输出调节问题。首先,考虑一类精确已知的仿射奇异非线性系统,引入一个输入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的需求不断增长,以用户体验为不竭动力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5thGeneration)俨然为未来无法替代的通信选择标准。而作为支撑未来5G标准的重要骨干网——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已经成为拓展5G研究的新模式,即未来信息生态系统。以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为支撑的无线体域网(WBAN,Wireless Body Area Network)
膀胱癌是发生在膀胱粘膜上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居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JMJD1A是一个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能够特异性的去除H3K9单甲基化和二甲基化修饰。以往研究表明JMJD1A在包括膀胱癌在内的很多肿瘤中存在高表达现象,说明JMJD1A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发现在膀胱癌细胞系T24和5637中JMJD1A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同时会影响与细胞增殖相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无放射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成像时间长和空间分辨率不够理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MRI的发展。长时间的扫描不仅会给降低病人体验,而且躁动病人容易产生运动伪影降低图像质量。因此,缩短MRI的成像时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压缩感知作为一种新的信号采集和重建理论,它突破了奈奎斯特采样定律对采
本文考虑的是非等熵的欧拉(Euler)方程组和铁磁流体动力学(FHD)方程组。从数学理论方面讨论了方程组解的整体存在唯一性以及解的大时间行为。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讨论了带有摩擦阻尼和热传导的非等熵欧拉方程组解的整体存在性和衰减,以及耦合了 Poisson项的非等熵欧拉方程组解的大时间行为。第二部分为第五章,讨论了在外磁场作用下,磁化过程中旋转磁矩有扩散时,可压铁磁流体力
面向2020年及未来,物联网(IoT)将会呈指数式增长并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作为物联网关键技术之一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以第五代移动通信(5G)为支撑,实现高吞吐量,低功耗的绿色环保通信。由于混沌信号具有宽带、类似白噪声等特性,且混沌系统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复杂度等优点,近年来,基于混沌的超宽带(UWB)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多种短距离无线通信应用网列入标准中。因此研究高吞吐量混沌
作为了解美国黑人生存状态最重要的文类,美国黑人自传在美国黑人文学史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美国黑人作家在自传里猛烈抨击了奴隶制的残暴,讲述了他们为了摆脱奴役,争取自由而进行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同时也探索了奴隶制对于美国黑人造成的恶劣的社会和心理影响,揭示了现代社会里美国黑人仍然遭受种族歧视的现实。但是在二十世纪之前,大部分黑人传记都是男性作家的作品。由于受到男权思想的影响,黑人女性对黑人男性作家来说
现有发展和研究的微机械陀螺仪可分为线振动和环振动两类,前者具有大哥氏敏感质量占比、驱/检模态运动易解耦的高灵敏特点,而后者对加速度/振动、温度等外界环境干扰具有固有免疫特性。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并联双环结构将四个正交布置的线振动陀螺模态进行强关联的共耦微机械陀螺仪,以期构建出一类线振动模态和环振动模态共存的全新耦合形式,从而使陀螺仪达到同时兼备高精度与强环境鲁棒性的高性能特征。因而,本文针对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