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纹样的首饰设计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547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珠宝首饰消费者的审美趋势也发生了变化,对个性化、简约化、现代化、民族化的追求成为了设计和消费的潮流。我国的首饰行业目前已具有一定规模并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但是和世界顶级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青铜器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是其最具表现力的部分。民族的即世界的,中国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向传统取材成为当代首饰设计的一种趋势和需要,目前将青铜器纹样应用于现代首饰设计的尝试还寥寥无几,浪费如此灿烂的艺术宝库是巨大的遗憾。故本文意在研究将商周时期青铜器纹样应用于现代首饰设计的可行性,并做出设计探索,以实现丰富首饰设计资源、继承青铜器艺术文化、满足当代消费者首饰需求、完成传统与现代的设计融合等目的。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了解青铜器文化的特点、研究现状、应用现状,并对青铜器的种类、造型、纹样、内涵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对青铜器文化进行了定位,商周青铜器文化属于小众文化,这种小众的传统文化已经演变为一种潮流并逐渐融入大众文化。这种现象为商周青铜器纹样首饰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会。对传统文化的小众化时尚消费不仅是一种时尚行为,还包含了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需求等等因素。本文研究了当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根据对于社会文化标签需求的不同细分了商周青铜器纹样首饰面向的人群并绘制出心理模型,总结出设计需求和设计理念。通过对纹样的直接应用、提炼概括、重组再造等方式进行首饰设计。利用访谈和问卷的方法和眼动测试的方法对大量设计素材进行了筛选,两者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验证了眼动测试的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为首饰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设计草图进行了可辨别性测试,最终完成了设计实践。将商周青铜器纹样这种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首饰设计,需要准确把握当代的审美趋势、用户消费心理以及纹样的文化内涵,做到设计的形神兼备,让古老的纹样重焕生机。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了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美国家庭教育类畅销书籍How to Say It to Your Kids中的运用。本文重点选取了翻译内容的前九章进行分析,结合翻译转换理论中的范畴转换和原文文本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在翻译时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如句子主语、句子语态的选择、词性转换和人称代词转换等。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界的关注点从“文本中心”逐渐向译者转移,催生了诸多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本论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以性别作为重要的主体性因素切入,通过对比不同性别的译者翻译女性主义经典文学作品The Color Purple的两个版本,分析两者针对原作中的人物形象描写片段是否以及如何采取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并进一步探究这种差异是否会导致原作精神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缺失。经过研究发现,就本书
社会信心是公众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的判断与预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民意指标,目前学者们从制度论、文化论和两者整合的视角对社会信心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关于腐败-经济增长关系理论中有三种不同的观点:腐败有利增长、腐败不利增长、腐败与增长无关,本文从这三种观点出发,试图探求腐败感知和经济增长社会信心之间的关系,本文也对社会信心影响因素既有研究中较有代表性和存在分歧的变量加以验证。本文基于中国城乡
室内安全是关系到人员健康及正常活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多起在建筑内部发生的纵火、突发毒气攻击等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于恐怖主义的担忧,使得室内安全问题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室内环境由于空间受限、人员集中等因素,一旦发生生化攻击事件,如果不能快速对污染区域进行清洗、对被困人员进行疏散和安置,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目前,针对生化攻击下室内安全问题的研究比较有限。当前所面临的首要技术难题是室内流场环境受通风
随着翻译学研究的跨学科趋势不断发展,语言学与翻译学的结合不断地从新角度、新思维方式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教学的改进与翻译实践水平的提高。介词,作为英语语言中使用最为灵活、词义最不确定的词类,它的习得与翻译都是一大难点。本文从科技文体角度出发,以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理论框架,主要结合翻译的体验性原则与互动性原则,探讨介词“in”在这一文体中的翻译过程与特点,以期从认知角度分析介词词义的选择,总结介词的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许多新的经济趋向在科学期刊中不断出现。在这些新趋势中,人才经济算是比较流行的一种。人才经济是指导人才战略的普遍接受的框架。笔者翻译了中国经济学专家何中国撰写的《人才经济,智汇城市》中的一章——“人才经济的内涵”(The Connotation of Talent Economy)。笔者发现,在经济文献的翻译过程中,翻译面临诸多词汇、句法、语篇和文体层面的
隐喻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隐喻不仅是一种体现在语言层面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层面的思维模式。本文基于对英语学术论文的翻译实践,依托莱考夫和约翰逊对概念隐喻的分类,对英语学术论文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尝试为未来英语学术论文中概念隐喻的翻译提供借鉴。初步研究发现:方位隐喻和容器隐喻大部分情况下采用直译方法,必要时加上注解或解释;实体隐喻大部分情况下采用意译方法;结构隐喻
新闻是传播信息和知识最重要的媒介之一,而新闻翻译对于不同语种的读者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尤其当前绝大多数新闻都是以英文呈现的。自韩礼德于1985年正式提出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以来,语法隐喻已经广泛用于翻译研究等语言应用领域,是研究语言的重要工具。本文从语法隐喻的视角来研究新闻翻译中的立场转变。首先收集Financial Times~1对孟晚舟被捕案相关英文报道及发布在
本文试图用主位推进模式分析学术文本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Heal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第四章原文及其译文,探讨翻译时保留或改变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英汉双语在谋篇布局方面存在一定共性,选择保留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翻译可以很好地将原文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出来;但也由于英汉双语之间存在着差异,或原文可能存在连贯性问题,因此有些地方有必要
在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认知不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通常讨论语言意义的认知构成,以及人们的切身经验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论文将通过翻译过程中对再范畴化方法的使用,应用认知语言学的观念审视医学术语在汉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之间的翻译转换。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认知思维的差异,在术语翻译的过程中,从源语言到目标语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再处理的过程。语言的价值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对作为专业领域语言的医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