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羊毛尾线虫鉴定及捻转血矛线虫群体遗传分析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panyufe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羊(Pseudois nayaur)是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最为广泛的小反刍兽类,在我国被列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寄生虫病往往会给野生动物的健康带来较大的危害。而目前对于野生岩羊寄生虫病的研究,国内鲜有报道。本研究中,对于救护失败的幼龄岩羊,主要是对毛尾线虫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对于因种群管理而捕获的岩羊,研究工作主要针对的捻转血矛线虫,进行群体遗传学的相关研究。因为捻转血矛线虫在中国小反刍兽类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原体,有较强的致病性。本实验中,我们从救护失败的幼龄岩羊盲肠中发现四条毛尾线虫,根据尾部形态学结构的差异,初步鉴定为两种(T skrjabini和Trichuris.sp)。为了更准确的鉴定,我们利用巢式PCR方法的扩增了这四条毛尾线虫的18S-ITS1-5.8S的片段基因,进行分子学鉴定以及遗传进化分析。基因序列比对发现,依据形态学结构分成的两种毛尾线虫,无论是种间还是种内18S序列及5.8S序列较为保守;ITS1序列的种间差异较大,范围在10.69%~11.29%之间,而种内的ITS1序列的差异较小,仅为0.20%~1.06%。对这四条毛尾线虫进行遗传进化分析,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一致,这四条毛尾线虫在进化树上分为独立的两个进化枝。其中一种与T.skrjabini构成姐妹类群(Clad A)。因此感染此幼龄岩羊的毛尾线虫其中一种为T.skrjabini(Clad B)。另外一种岩羊毛尾线虫在进化树上与来自黑山羊的毛尾线虫聚集在一起。因此,在贺兰山分布的野生岩羊受到来自两种不同的毛尾线虫病原的威胁。本实验中,我们从因种群管理而捕获的5只老弱病残岩羊体内分离得到57条捻转血矛线虫,又从岩羊自然栖息地的附件的一个山村(第七农场大队)内的家养绵羊内采集到20条捻转血矛线虫。通过PCR方法,扩增得到这77条捻转血矛线虫的ITS2全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这77条虫均属于捻转血矛线虫,且共有10个基因类型。其中GT1、2以及3为主要的ITS2基因类型,岩羊捻转血矛线虫和绵羊捻转血矛线虫的ITS2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8和0.004。通过PCR方法,扩增出这77条捻转血矛线虫的nadh4基因片段进行种群遗传分析,其中有73个单倍型,55个来自岩羊,18个来自绵羊,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99和0.995。此外又从数据库中下载了中国其他七个地区的家养反刍类(绵羊、山羊)的捻转血矛线虫nadh4单倍型序列,共计142条。AMOVA分析有94.21%的变异是出现种群内部,仅有5.35%的变异出现种群间。无论进化树拓扑结构还是单倍型网络图,来自野生岩羊与家养反刍类的捻转血矛线虫之间无任何分化。种群间Fst数值趋近0,种群间的基因流指数Nm几乎全部大于1。因此野生岩羊捻转血矛线虫种群与家养反约类捻转血矛线虫种群之间无种群分化,且存在较高的基因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综合管理对降低脊髓损伤病人压疮发生率的价值。方法对61例脊髓损伤患者运用Braden压疮评估表评估病人压疮发生的风险;制定程序化预防脊髓损伤患者压疮发生的方案;加
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疾病,病变部位集中在结肠和直肠。该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病程较长,难以彻底治愈,且该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到真实的科研项目中,是一种增强他们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不懈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978年以来,我国始终把扶贫开发列入
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强,各部门相继出台环保法规和政策,重型柴油车“国六”标准送审稿也已通过审查,车辆“远程排放管理”也将纳入规范。另外,近年来汽车网联化发展成为大趋势,
智能变电站的采样数据同步,特别是故障数据的同步,不仅是基于电流差动原理的继电保护可靠动作的前提,同时也对故障点定位、故障录波等故障分析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智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