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在”与助词“着(·zhe)”的语义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linu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词“在”和助词“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两个重要的虚词。前人已经对之作了很多富有成效的研究。然而,“‘在’和‘着’的语法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已有的研究一般都没有将“在”和“着”放在一起进行讨论,以至于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们对“在”和“着”的语法意义都未能很好地把握。本文将“在”和“着”放在一起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照凸显“在”和“着”的语义特征,界定它们的语法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由其语义特征决定了的语言表现。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本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的范围、方法、研究价值等,并回顾了前人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在’与‘着’的语义分析”部分。本部分首先回顾并剖析前人对于“在”和“着”意义的研究,然后通过逐层分析认为“在”和“着”一方面具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延续性]”,另一方面又存在两组对立的语义特征“[+事件判断]:[+状态性质]”和“[+存续性]:[+持续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在”的语法意义界定为“事件处于存续状态中”、将“着”的语法意义界定为“状态的持续”。第三部分为“‘在’与‘着’语义表现分析”部分。本部分联系“在”和“着”的语义特征,探讨“在”和“着”在语言表现上的相通及相异之处。认为由于“在”和“着”都具有[+延续性]语义特征,所以二者在语言使用中存在相通之处;但由于二者又存在着两组对立的的语义特征,所以它们在语言表现上就又表现出“话语自足:话语不自足”和“相对前景:背景”的对立。最后一部分为“余论”部分。本部分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在”和“着”语义的变化性,然后运用前面的研究结论分析留学生的一些相关偏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认为,一般情况下,“在”的语义并非直接指向于动词或形容词,而是指向于“在”语句的谓语部分和主语部分;“着”的语义体现于“V 着/A 着”结构之中。根据这一基本认识,本文一方面详细考察了与“在”联用的动词、形容词、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的语义特征,另一方面也详细考察了“V 着/A 着”结构的语义特征。(2)、本文在逐层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在”和“着”共同的语义特征是[+延续性],对立的语义
其他文献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煤质分析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实现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煤质分析中更好地应用。
中晚唐时期有大批诗人创作了乐府题边塞诗,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第一个阶段为中唐前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用语简洁,以凄清寒苍的边地景色描
少数民族语言的比较研究,前人已留下了不少成果,特别是在汉藏语的同源研究方面。但以前学者对它们所作的同源研究多在一个语族内部的语言之间进行,或是一个语族内语言(诸如藏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物质欲求”为核心的西方消费主义思潮蔓延开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部分大学生在经济未完全独立的条件下产生扭曲消费心理,片面追求享乐,极易
吴昌硕(1842-1927),初名俊,号缶庐,浙江安吉人。民初他在杭州孤山创办西泠印社,晚年定居上海,是我国近代艺术大师之一,也是清末民初制度转变期的重要诗人,有《缶庐诗》四卷。
本文以高动态GPS卫星信号模拟源的丌发为背景,着重对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四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开发高动态GPS卫星信号模拟源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皇冠属水草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颜色丰富,分布广泛,大多数种类容易栽培,深受草迷们欢迎,是水草造景中最常见的类群之一。本文对皇冠草的造景特色作了分析,从皇冠属水草不同品种在景观
针对声全息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扫描相位误差和有限测量孔径的问题,通过改进测试阵列和算法优化两种途径对其进行分析和解决。使用基于数字麦克风的面阵进行快照法测量,代
目的通过挖掘Oncomine和GEO基因芯片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丹参酚酸B对乳腺癌细胞中SIRPα基因的干预作用
<正>吴昌硕,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夏历八月初一生于浙江安吉县。初名俊,字仓石,后改为昌硕,七十后以字行。尝自署缶庐、苦铁、破荷亭长、大聋等。民国十六年(1927)十一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