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乐府题边塞诗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晚唐时期有大批诗人创作了乐府题边塞诗,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第一个阶段为中唐前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用语简洁,以凄清寒苍的边地景色描写见长。第二个阶段是中唐后期,这一阶段是整个中晚唐时期乐府题边塞诗创作的高潮。第三个阶段是晚唐时期,这一阶段的乐府题边塞诗情调凄苦,呈现出低沉黯淡的氛围。论文的第一部分简要叙述了中晚唐时期乐府题边塞诗的发展脉络。论文的第二部分讨论了中晚唐乐府题边塞诗的基本内容。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边地沦陷百姓流离之苦。(2)戍卒厌战反战,表现战争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破坏。(3)戍卒艰辛疲惫的边关生活以及他们思念家乡亲人的悲愁。(4)从征妇的角度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5)极少数作品抒发为国效忠之志。(6)柳宗元《唐鼓吹铙歌》十二篇中的五首边塞诗追忆太宗时代的大唐盛世威仪,可以算是中晚唐乐府题边塞诗的一个特例。中晚唐乐府题边塞诗从边将报国之志,戍卒思乡之愁,征妇孤独之怨,边地沦陷百姓流离之苦等方面展现了中晚唐边塞的真实图景。论文的第三部分对中晚唐乐府题边塞诗中的意象进行了分析。惨淡凄清的自然意象与中晚唐乐府题边塞诗低沉萧飒的情感基调相适应。频繁出现的汉代历史人物体现了中晚唐的边塞诗人对盛世安宁的渴望。运用音乐的意象是诗人们认为有利于表达征人的情感,从而增强诗歌感染力的手段。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在中晚唐乐府题边塞诗与非乐府题边塞诗之间进行的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营造了消沉与悲凉的气氛,以苍凉沉郁为主调。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从诗歌意象来说,中晚唐乐府题边塞诗运用的意象更为密集,非乐府题边塞诗运用意象的相对密度较小,从而在表现力上与前者相比稍逊一筹。从作品内容的虚拟与现实这一点来说,中晚唐时期的乐府题边塞诗绝大部分为虚拟之作,仅有少数作品有一定的现实性。中晚唐时期的非乐府题边塞诗则围绕具体的中心事件来进行创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乐府题边塞诗偏向于塑造征妇的形象,非乐府题边塞诗中边将戍卒的形象则比较鲜明。在题材的选择上,关于乐府题边塞诗第二部分已有较详尽的论述,非乐府题边塞诗中有大量送人赴边的作品。论文的结语对中晚唐乐府题边塞诗的特点、价值及在整个中晚唐诗坛上的地位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其他文献
由于地面激光扫描仪扫描时常存在死角,导致点云缺失、密度不均匀等问题,使得建筑物立 面难以完整分割,为点云后续三维重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提出了-种基于点密度的指导采样方
软土具有固结时间长、流变特性显著等特点,所以软土地基上的构筑物常会出现承载力不足、沉降过大等问题。因此,对于具有时效性变形的软土来说,传统的基于经典弹塑性力学的土
圣牛观深嵌于印度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结构之中,相关阐释可概括为四种视角:宗教—神话、历史主义、理性选择、文化唯物主义,这四种解释相互交织、难分伯仲。世俗性视角在阐释圣牛
人们经常用“两袖清风”一词来比喻为官廉洁。关于这一成语的出典,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出自于明代廉吏于谦的《入京》诗:“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
期刊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对新闻的整体认识徘徊于一条狭窄的胡同里:或者是对新闻工作的经验总结式研究,或者是传媒发展中的现象描述型研究,又或者是传媒产业发展的政策
现代旅游业在20 世纪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在文化上及经济上的影响使得各国都在发展旅游业,中国也不例外。同国内旅游一样,国际旅游在20 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发展迅速。中国
战时激励在我军政治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充分发挥我军政治优势,调动官兵精神动力的有效手段。战时激励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良性运行,自身机制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全
我国20年来的改革是一个市场经济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在此期间,大多数行业已经向民营资本开放,而作为国民经济核心的金融业迄今仍然未对民营资本开放,属于基本封闭状态。伴随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反思。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危机,这不仅仅是技术和物质层面的思考,更是人类精神层面的课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煤质分析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实现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煤质分析中更好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