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调节内隐理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实体性理论,该理论持有者认为情绪不可控;另一种为增长性理论,该理论持有者认为情绪可控。目前,在国际心理学界,有关情绪调节内隐理论的作用机理和长期影响的实证研究还鲜有论及。本研究采用实验室研究和纵向追踪结合的方法,对情绪调节内隐理论的作用机理及长期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索。本研究分为4个部分:
首先研究1修订了适用于中国人的情绪调节内隐理论问卷,为进一步研究筛选被试提供有效工具。第二部分在实验室内利用研究1的问卷筛选被试,探讨不同理论类型持有者在正性反馈/负性反馈,正性情绪启动/负性情绪启动条件下的情绪调节表现。第三部分探索不同理论类型持有者在词汇判断和效价识别两种情绪测量任务中的差异。第四部分在大一新生中追踪他们在入学半年后的情绪体验和学业倦怠,探索情绪调节内隐理论的长期影响。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情绪调节内隐理论问卷中文版为单维度量表,共4个题目,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与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2.在负性反馈条件下,实体性理论持有者和增长性理论持有者在词汇判断任务中对于负性词与正性词的反应时差具有显著差异,即实体性理论持有者对于负性词与正性词的反应时差显著长于增长性理论持有者。在负性情绪启动条件下,也有相同的结果。
3.在负性反馈,负性情绪启动条件下,增长性理论持有者与实体性理论持有者同时完成词汇判断任务和效价识别任务,实体性理论持有者在词汇判断任务中对负性词的反应时较长,而在效价识别任务中则对正性词的反应时较长。说明实体性理论持有者在认知上对于负性词语较敏感,在情绪体验上对于正性词语的联接较弱。
4.在对大一新生的纵向追踪研究中发现,实体性理论持有者体验到较少的正性情绪,较多的负性情绪并且更容易出现学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症状。情绪修复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