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因子对红鳍银鲫(Barbodes schwanenfeldi)游泳行为、生长和生理生态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 23次 | 上传用户:chjl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流作为鱼类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生态因子,能够刺激鱼类的感觉器官,使其产生相应的运动方式及反应机制。它有多方面的生态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鱼类的行为和生理生态等方面。本文详细综述了水流因子对鱼类生理生态学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并通过一系列的室内实验,在28±1℃水温下,研究了流速对红鳍银鲫趋流行为、能量代谢、生长和能量收支、血液成分和酶活力、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以及抗生素残留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流因子对红鳍银鲫趋流行为和游泳运动特征的影响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和活动代谢同步测定装置对红鳍银鲫幼鱼(体重125.94±13.87g)在0、0.1、0.3、0.5m·s-1 4种流速条件下的趋流行为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实验时间设定三个阶段即90min、24h、45d。实验结果如下:四种流速下,红鳍银鲫的趋流行为发生很大变化。幼鱼趋流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0.3 m·s-1以上流速下有较高的趋流率。和静水对照组相比,各个流速实验组在各个时间阶段内的趋流率、摆尾频率均显著上升。在90 min内各个时间阶段摆尾频率与趋流率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红鳍银鲫并不是长时间维持一种游泳状态,而是经常更换,其游泳状态明显受到所处流速的影响:随着流速的增大,逆流前进所占时间由超过50%减少至低于5%,而逆流静止所占时间比例从3%以下增加至86%以上。在逆流前进、逆流静止两种游泳状态下,红鳍银鲫幼鱼的游泳速度(V)和摆尾频率(TBF)呈线性相关。在24h和45d的实验当中,不同流速组的趋流率、摆尾频率均显著高于静水对照组。2.水流因子对红鳍银鲫能量代谢的影响实验研究了流速(Om·s-1,0.1m·s-1,0.3m·s-1,0.5m·s-1对红鳍银鲫幼鱼(体重125.94±13.87g)能量代谢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四种水流速度下,红鳍银鲫的能量代谢特征明显改变。耗氧率随着流速提高而上升,0.3m·s-1流速下达到最大值,但0.5 m·s-1流速下出现下降。呼吸频率存在同样的变化趋势。红鳍银鲫幼鱼在不同流速下的T-N排泄率、Ur-N排泄率变化显著,而NH3-N排泄率变化不明显。T-N排泄率、Ur-N排泄率随着流速提高而上升,0.5m·s-1流速下达到最大值。红鳍银鲫各种代谢指标与摆尾频率之间存在着线性正相关关系。在本实验条件下,红鳍银鲫幼鱼的氧氮比最大值出现在0.3m·s-1流速组,最小值出现在0m·s-1对照组,波动在28.3~42.0之间。随着流速的增加,红鳍银鲫幼鱼脂肪供能比例显著增加,而蛋白质和糖类供能比例明显下降。在0m·s-1对照流速组,其主要供能物质为糖类和蛋白质,供能比约为72.6%。在0.1m·s-1流速组和0.3m·s-1流速组其主要供能物质是糖类和脂肪,供能比达到74.1%~79.5%。在0.5m·s-1流速组,其主要供能物质是脂肪和蛋白质,供能比达到79.1%。3.水流因子对红鳍银鲫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共进行45d,研究了流速(0m·s-1,0.1m·s-1,0.3m·s-1)对红鳍银鲫幼鱼(体重75.21±2.82g)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查明不同流速下红鳍银鲫幼鱼的摄食率、排泄率、代谢率和生长率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了不同流速下食物转化率,建立不同流速下的能量收支方程。实验结果如下:在0-0.3m·s-1流速范围内,红鳍银鲫幼鱼单位体重的摄食率、排泄率和代谢率均随着流速升高而增加,摄食率和排泄率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略有升高,而代谢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平均日增重和特定生长率以0.1m·s-1组最高,0.3m·s-1组最低。幼鱼食物转化率静水对照组和0.1m·s-1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0.3m·s-1组。实验期间总能量收支方程式如下:0m·s-1组:100.0 C=44.8 F+4.7 U+36.6 R+13.9G0.1m·s-1组:100.0 C=37.9 F+5.1 U+40.1 R+16.4G0.3m·s-1组:100.0 C=41.9 F+6.1 U+47.1 R+4.9G总体看来,随着流速的升高,红鳍银鲫代谢能和排泄能所占比例上升,0.1 m·s-1组排粪能所占比例最低,生长能分配最高,而0.3m·s-1组则相反。4.水流因子对红鳍银鲫血液成分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共进行45d,研究了流速(0m·s-1,0.1m·s-1,0.3m·s-1)对红鳍银鲫幼鱼(体重75.21±2.82g)血液生化成分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流速下,红鳍银鲫血液生理指标产生了显著变化。首先,红鳍银鲫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含量均随流速升高显著上升,并且随水流处理时间的延长进一步上升。而平均血细胞体积降低,白细胞数变化不明显。其次,水流因子对红鳍银鲫血液生化组成和相关酶的活性产生了显著影响。鱼血糖浓度在实验中期变化不明显,而在实验末期,0.3 m·s-1组显著上升。总蛋白和球蛋白在高流速下均显著高于静水组,但白蛋白变化不大。而红鳍银鲫血液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在实验中期变化不明显,但在实验末期均随流速的升高而显著降低。不同流速条件下红鳍银鲫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和碱性磷酸酶等血清酶的活性均随流速的增大而增加,且随时间延长而变化。水流因子同样对红鳍银鲫非特异性免疫机能产生了显著影响。红鳍银鲫NBT阳性细胞数随流速的增加而升高,0.1m·s-1和0.3 m·s-1组NBT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静水对照组。但在实验末期,0.1m·s-1和0.3m·s-1两组间差异不显著。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同样随水流速增大而显著上升,在0.3 m·s-1组存在最大值。5.水流因子对红鳍银鲫体营养成分和肉质的影响实验共进行45d,研究了流速(0m·s-1,0.1m·s-1,0.3m·s-1)对红鳍银鲫幼鱼(体重75.21±2.82g)体营养成分和肉质的影响。三种流速下的红鳍银鲫肌肉加工指标和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红鳍银鲫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随流速增加而增加,肌肉中脂肪含量却随流速增加显著降低。在实验中期,和静水组相比,0.1m·s-1和0.3m·s-1组肌肉中各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实验末期,和静水组相比,0.3 m·s-1组的亮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和赖氨酸均显著增加(P<0.05),并且鲜味氨基酸总量随流速有明显增加。水流因子对红鳍银鲫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和组成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实验中期(23d),0.1m·s-1流速组除了C18:2n-6,0.3m·s-1流速组除了C15:0、C16:1、C18:2n-6和C20:5n-3外,其它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低于于静水组,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静水组(P<0.05)。实验末期,和静水组相比,0.1m·s-1流速组除了C16:0和C18:2n-6外,0.3m·s-1流速组除了C16:0、C16:1和C18:2外,其它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而且在实验末期EPA、DHA和ALA等功能性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随流速增加同样有了显著提高(P<0.05)。6.水流因子对红鳍银鲫肌肉盐酸诺氟沙星残留的影响实验共进行27d,以50 mg·kg-1体重的投喂量连续7d混饲给药方式研究了流速(0m·s-1,0.3m·s-1)对红鳍银鲫幼鱼(平均体重90.3±10.1g)肌肉组织盐酸诺氟沙星残留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各个时间段下,与静水对照组相比,0.3m·s-1流速组红鳍银鲫肌肉盐酸诺氟沙星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在停药第6d就已经检测不到抗生素残留,而静水对照组则要在停药12d其含量才低于检出限。
其他文献
通过制订本院2010级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索,阐述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原则和思路,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和制订过程中的组织工作,说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都分别发布了指导性案例,其结果倾向值得特别关注,尤其是那些裁判结果发生过变动的案件。在这些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
目前,对于留白之法的研究多见于美术学、建筑学的论著中。然而,在影视学术研究中关于留白的探讨比较少。留白之法作为一种表意手段赋予影视作品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发展
随着Internet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网络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入侵检测系统是计算机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全保护体系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入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宽带技术的发展,基于P2P技术的软件产品不断涌现,其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和强大。P2P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用户之间最直接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它已经成为目前
本研究采用无接触式激光三维足型扫描仪对北京体育大学97名足部无疾病和损伤史的田径运动员以及清华大学60名普通青年大学生进行足部扫描,获取受试者在0体重负重(简称OBW)、
针对高能激光武器在发射强激光束时在其液压管道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模糊PID算法的控制器。该控制器不但可以对单一的控制对象根据模糊经验公式在线修正相应
高职院校建立公寓辅导员队伍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的重要举措。要对公寓辅导员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建立公寓辅导员队伍的必要性,创新公寓辅导员思
近几年,新媒体发展壮大,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影响传媒生态,冲击改变着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力尤甚。本文围绕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优劣势进行对比研究分析,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用途转换研究成为前沿与热点问题。而土地用途转换模拟根据土地用途的变化规律及对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