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神脏”论治不寐的理论和数据挖掘研究研究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lixi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不寐是临床的常见病、高发病,既影响身体健康,又易引起心理疾病,严重患者抑郁轻生。不寐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身心疾病,中医认为不寐不仅与五脏的生理功能的失调有关,更受神志因素影响。因此,本文研究从五神脏论治不寐的基础理论,通过数据挖掘研究不寐方剂的用药规律,以期为治疗不寐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文分为理论研究和数据挖掘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基于中医古代文献及现代论文,研究不寐通过五神脏论治的基础理论。数据挖掘部分,本研究整理明清时期医家著作及医案中治疗不寐的方剂89个。用SPSS Statistics 20.0和Clementine 12.0软件分析所选方剂治疗失眠的共性经验或规律。结果:理论研究部分,本文论述了《黄帝内经》中五神脏的基础理论,以及七情通于五神脏。形神合一是通过五神脏论治不寐的基础,神与形之间关系可以概括为形乃神之体,神乃形之用。心主血脉是心藏神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是神志活动的保证,肝藏血是肝藏魂的保证,肺藏气是舍魄的保证,意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脾化生营血方面,肾藏精是肾藏志的基础。总结了从五神脏论治不寐的病机:心血虚、心火亢盛、心肾不交则心不藏神不寐。肝血虚、肝郁气结、肝火上炎则肝不藏魂不寐;肺气、肺阴虚则肺不藏魄不寐。脾气虚、脾不升清无以养心神则不寐。肾阴虚肾阳虚无以养心神则不寐;肾精不足无以养志则不寐。数据挖掘部分,用频数统计分析高频用药,应用关联规则研究中药配伍规律。通过频数统计得到高频用药茯苓34次,其次是人参32次,此外超过20次的有甘草、当归、酸枣仁。通过关联规则结果得到置信度和支持度都较高的配伍药对是茯苓和陈皮,药组是远志、白芍、酸枣仁,酸枣仁、远志、当归,人参、远志、麦冬。结论:1.历代医家重视不寐与五神脏的关系,五脏神是五脏之精的外在表现。五脏藏精,是神志化生的物质基础,是寐寤之机要。2.五神脏理论不寐的病机方面,心不藏神、肺不藏魄、肝不藏魂均可导致不寐。心神对其他四脏魂魄意志具有调摄作用,历代医家重视从心藏神论治不寐。肺不藏魄之不寐常有多梦,可以尝试通过改变梦境调节身心健康。肝不藏魂之不寐有离魂之症,出现幻觉、妄想等神志异常。3.脾不藏意、肾不藏志导致的不寐,历代医家论述较少,大多从脾虚、肾虚影响心藏神角度论治不寐。“意”“志”与记忆相关,濡养髓海,改善记忆之方可以用于不寐。4.明清医家重视神志理论。从心藏神,肝藏魂论治不寐比较常用,养血安神治法在养神中较常用。用药注重调脾胃养神。数据挖掘所得用药规律与临床应用契合,也从数据上客观的佐证了从五神脏理论用于治疗不寐的可行性。5.在情志异常不寐中,惊恐伤神之不寐较常见,尤其是小儿及妇人产后不寐。七情五志的异常变化均可伤及五神。但是情志伤脏并不一定按照五志五脏机械式的一一对应。五脏之气互通,所以情志伤脏复杂多变。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助于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助于促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社会文明程度,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公民道德素
宗教立法是实现宗教法治的前提条件。我国现有的宗教立法存在法律位阶低、地方立法严重趋同、立法技术不够成熟等不足,制定一部管理宗教事务的宗教基本法,做到概念清晰、主体明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至行其道.这说明,只有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关系,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不同的疾病可有眼睑的表现,其常见的症状为肿胀。这种反复发作的肿胀常常是以水肿为基础。本文除了对其病理生理学及解剖学基础进行阐述外,着重讨论了具有眼睑肿胀的疾病的
纵观现代社会,艺术的应用范围极广,艺术元素时时处处都存在。色粉画的应用也随之变得广泛。因此,培养与造就与社会相适应的色粉绘画人才就成了教学的必然。色粉是绘画教学中
结合历史动态数据,对第六次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河南省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指标降多升少,仍在下滑但趋势有所减缓。认为学业负担过重、体育锻炼缺乏、体育设施不足以
当代中国阶层分化的发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阶层分化所导致的断裂、紧张和冲突,在社会心理、阶层关系、主流文化等层面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和震荡,
<正>2008年理财市场持续2007年末的低迷,而光大银行阳光理财产品的表现却一如既往地让人叫好:"同升8号"港股挂钩结构化理财产品一年期人民币产品到期收益
文章借助CNKI数据库对国内近20年植物色彩与人体响应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述,梳理植物色彩量化、植物色彩与人体视觉、生理和心理响应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并从研究方法
随着新建隔震建筑在实际地震中表现的良好抗震性能,隔震技术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隔震技术在我国日益兴起。当前我国存在着大量不符合现行抗震规范的建筑物,如果将其全